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提到“减重手术”,很多人会将其视为肥胖者的“终极解决方案”——通过改变消化系统结构,快速甩掉多余体重,甚至摆脱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的困扰。但现实往往更复杂:全球一项系统性综述显示,超过60%的人在术后3-10年内会遭遇“体重反弹”,曾经减掉的重量悄悄回归,甚至让前期努力付诸东流。而在沙特阿拉伯,一项针对减重手术患者的最新研究,正试图解开这个“术后难题”的关键——我们每天的饮食选择和吃习惯,究竟如何影响体重的“反弹轨迹”?

减重手术的“矛盾面”:从“快速减重”到“体重回归”
首先要明确:减重手术并非“魔法”,它更像是一场“体重管理的起点”。目前常见的减重手术主要有两种:胃袖状切除术(切除约70%的胃,缩小胃容量)和Roux-en-Y胃旁路术(改变胃和肠道的连接方式,减少营养吸收)。无论哪种方式,目的都是通过生理干预降低热量摄入或吸收,帮助患者在术后初期快速减重。
但身体的“适应能力”往往超出预期。术后1-2年,多数患者能达到体重低谷(医学上称为“nadir体重”),但此后,体重反弹的风险会逐渐升高。更棘手的是,体重反弹不仅意味着“胖回来”,还可能让曾经缓解的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卷土重来,甚至需要二次手术——而二次手术的风险比第一次更高。
正是这个“术后困境”,让沙特阿拉伯的研究团队格外关注。作为中东地区肥胖率较高的国家之一,沙特阿拉伯的减重手术需求逐年上升,但针对当地患者术后体重反弹的研究却很少。尤其是饮食——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差异巨大,沙特人常吃的卡布萨(kabsah,米饭配肉)、沙威玛(shawarma)等传统食物,以及日常的饮料、零食习惯,是否会成为术后体重反弹的“隐形推手”?这正是这项研究要解答的核心问题。
聚焦沙特:335名患者的“术后饮食画像”
为了找到答案,研究团队采用了“电话调查”的方式,从沙特“沙里克研究协会”的数据库中筛选参与者。这个数据库包含25万名自愿参与研究的成年人,覆盖沙特所有13个行政区,足够具有代表性。
研究团队设定了严格的入选条件:必须是沙特居民、18岁以上、至少在3年前做过减重手术(确保能观察到“长期体重轨迹”)。最终,335名患者完成了调查——他们的平均年龄38.5岁,涵盖了不同性别和手术类型,为研究提供了扎实的样本基础。
调查所用的问卷经过了严格验证,内容细致到“每周吃几次蔬菜”“是否边看电视边吃饭”“每周喝多少含糖饮料”等。研究人员还要求参与者报告自己的“术前体重”“术后最低体重”和“当前体重”,并计算出BMI(身体质量指数),最终将“体重反弹”定义为“从术后最低体重增加20%及以上”——这个标准比国际上常用的“增加10%”更严格,确保捕捉到的是“临床意义上的明显反弹”。
表:饮料摄入模式

表:饮食行为模式
震撼数据:81.8%的人遭遇体重反弹,饮食模式藏玄机
当研究数据汇总后,一个数字格外醒目:335名患者中,81.8%的人符合“体重反弹”的定义。也就是说,每5个术后患者里,就有4个在3年后遭遇了体重回归。这个比例远超国际上“60%”的平均水平,也让研究团队意识到:沙特患者的术后体重管理,可能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而饮食,正是解开这个问题的关键钥匙。研究通过分析患者的饮食模式,勾勒出了几个典型特征:
1.蔬菜、水果摄入“严重不足”,碳水化合物成“主角”
按照国际膳食指南,成年人每天应摄入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但沙特患者的达标率堪称“惨淡”:
-
仅10.1%的人蔬菜摄入达标,89.9%的人远远不够;
-
水果达标率更低,只有6.9%;
-
能同时满足蔬菜和水果摄入标准的人,仅占1.8%——相当于335人中,只有6人做到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碳水化合物的高摄入:80.3%的人每周吃8次以上碳水类食物(包括米饭、面包、pasta等),其中米饭是绝对“主角”——44.8%的人每周吃8次以上米饭,成为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
2.快餐、传统菜肴“高频出现”,蛋白质来源不均衡
快餐的“存在感”也不容忽视:50.7%的人每周吃8次以上快餐,包括汉堡、披萨、沙威玛,甚至连传统的卡布萨也被归为“快餐类”(因常被外卖订购)。
蛋白质摄入则呈现“总量够、来源偏”的特点:从总量看,83%的人每周吃8次以上蛋白质餐(包括鸡肉、红肉、鱼、鸡蛋等),但细分来看,达标率并不理想:
-
仅23.9%的人鱼类摄入达标(鱼类是优质蛋白和Omega-3的重要来源);
-
鸡肉和红肉的达标率也只有35%-36%;
-
鸡蛋摄入相对较好,79.7%的人每周吃1-3次以上,但仍有部分人依赖单一蛋白质来源。
3.含糖饮料、咖啡因饮料“不离手”
饮料选择上,“高糖”和“高咖啡因”是两大关键词:
-
含糖饮料(包括碳酸饮料、罐装果汁、能量饮料)的摄入频率惊人:44.8%的人每周喝8次以上,相当于每天至少1杯;
-
咖啡因饮料(沙特咖啡、红茶、黑咖啡)也备受青睐:42.4%的人每周喝4次以上沙特咖啡,43.6%的人每周喝4次以上红茶——虽然咖啡因本身不直接致胖,但这类饮料常搭配甜食,或影响术后代谢。
4.饮食行为“暗藏风险”:不吃早餐、边看边吃成常态
除了“吃什么”,“怎么吃”的问题同样突出:
-
早餐摄入不规律:18.8%的人从不吃早餐,37.6%的人每周只吃1-3次,只有43.6%的人能坚持每天吃早餐;
-
零食依赖普遍:67.2%的人每天至少吃1次零食,11%的人每天吃2次以上,而零食往往以高糖、高油的加工食品为主;
-
不良进食习惯常见:42.1%的人边看电视边吃饭(容易不知不觉吃多),35.2%的人有“夜食”习惯(夜间代谢慢,热量易堆积);
-
主动管理意识弱:仅8.7%的人会刻意监测自己的calorie(热量)摄入,多数人靠“感觉”吃饭。
反直觉发现:吃糕点、甜食反而“低肥胖风险”?
在所有研究结果中,有一个发现格外“反常识”:频繁吃糕点、甜食,以及适量吃面包、卡布萨的人,反而与“较低的肥胖风险”相关。
比如,常吃糕点的人,肥胖风险比不吃的人低;每周吃卡布萨1-3次的人,肥胖风险比从不吃的人低58.9%;适量吃面包(而非完全不吃)的人,肥胖风险也更低。这难道意味着“术后可以放心吃甜食”?
研究人员很快给出了“理性解释”——这些关联并非“因果关系”,更可能是“混杂因素”导致的:
第一,“频率≠总量”。问卷只统计了“每周吃几次”,却没算“每次吃多少”。比如,有人每周吃3次糕点,但每次只吃一小块(因术后胃容量小,吃一点就饱),总热量反而比“偶尔吃一次、但一次吃一大块”的人更低。
第二,术后代谢“变了”。减重手术会改变身体的激素水平,比如降低“饥饿素”(让人饿的激素)、升高“GLP-1”(让人饱的激素),还可能提高味觉敏感度——很多患者术后对甜食更敏感,吃一点就满足,不会过量摄入。同时,胃旁路术等手术会减少糖分吸收,即使吃了甜食,身体实际吸收的热量也比术前少。
第三,“饮食结构的整体平衡”。比如,常吃卡布萨的人,可能同时搭配了足量的蔬菜或瘦肉,而非单纯吃高油高盐的版本;适量吃面包的人,可能用全麦面包替代了精制面包,反而摄入了更多膳食纤维,帮助控制血糖和体重。
简言之,这些“反直觉关联”不是“甜食有益”的证据,而是提醒我们:术后饮食管理不能“一刀切”,需要结合“食用量、食物搭配、个体代谢差异”综合判断。
体重反弹:不止是“吃错了”,更是多因素“联手”
研究还指出,体重反弹从来不是“单一饮食因素”导致的,而是身体、心理、环境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生理上看,术后身体会逐渐“适应”新的消化系统,激素水平慢慢回归,饥饿感可能重新增强;胃容量也可能随时间轻微扩大,能吃的食物量逐渐增加——如果不主动控制,热量很容易“超标”。
从心理上看,很多人术后会产生“补偿心理”:“我已经瘦了,偶尔吃点放纵餐没关系”,结果慢慢放松警惕,恢复术前的饮食习惯;还有人因压力大、情绪差而“情绪化进食”,用甜食、高油食物缓解焦虑。
从环境上看,沙特的饮食文化中,传统食物(如卡布萨、沙威玛)多为高碳水、高油,快餐和含糖饮料随处可见,想要长期坚持“低热量饮食”并不容易;同时,术后随访不足也会影响管理效果——很多患者术后1-2年就不再定期看医生,失去了专业指导。
研究的“局限性”:这些结论不能“直接套用”
尽管这项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沙特视角”,但研究人员也坦诚:它存在一些局限性,结论不能“照搬”到所有术后患者身上:
第一,“自我报告”有偏差。体重、饮食都是患者自己回忆的,可能存在“记忆错误”(比如忘了上周吃了几次快餐)或“社会期望偏差”(不好意思说自己吃太多甜食,故意少报)。
第二,“横断面研究”难定因果。研究只在一个时间点收集数据,没法判断是“不良饮食导致体重反弹”,还是“体重反弹后才开始不良饮食”(比如体重反弹后情绪差,开始暴饮暴食)。
第三,“样本信息不全”。23.9%的患者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手术,无法分析“不同手术类型对饮食的影响”;也没有收集“运动量”数据——运动对体重管理至关重要,缺少这部分信息会影响结论的全面性。
术后体重管理:没有“捷径”,只有“长期坚持”
这项来自沙特的研究,最终想传递的核心信息很明确:减重手术不是“体重管理的终点”,而是“新习惯的起点”。想要避免体重反弹,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
个性化饮食指导:术后不能“盲目忌口”或“随意放纵”,应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根据手术类型、代谢情况制定饮食计划——比如优先选择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控制精制碳水和含糖饮料,即使吃传统食物(如卡布萨),也可调整为“少米多菜、瘦肉替代肥肉”的版本。
-
关注“吃的行为”:规律吃三餐(尤其是早餐),避免边看屏幕边吃饭,控制零食频率,学会“感知饱腹感”(术后胃容量小,吃到“不饿”即可,而非“吃饱”)。
-
长期随访不中断:至少每年看一次减重科医生,监测体重、营养状况(如是否缺乏维生素、铁等),及时调整饮食或补充剂方案。
-
兼顾心理和运动:通过冥想、社交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情绪化进食”;根据身体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运动量(如散步、游泳等低强度运动),帮助维持肌肉量和代谢水平。
结语:解锁术后体重管理的“核心密码”
减重手术的目的,从来不是“让人们永远不用控制饮食”,而是“给人们一个更容易控制体重的身体基础”。沙特的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当地患者的饮食现状,更给全球术后患者提了个醒:体重管理的核心,永远是“了解自己的身体、建立可持续的习惯”。
未来,我们还需要更多“长期纵向研究”——比如跟踪患者5年、10年,记录他们饮食习惯的变化,分析哪些习惯真正能预防体重反弹。但对当下的术后患者而言,最重要的行动或许是:从今天起,认真对待每一口食物,关注“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让减重手术的效果真正“持久”。
原始出处
Althumiri, N.A.; Bindhim, N.F.; Turki, A.; Al-Rayes, S.A.; Alumran, A. Long-Term Weight Regain Following Bariatric Surgery: The Role of Diet and Eating Behaviors in Saudi Arabia. Nutrients 2025, 17, 3080. https://doi.org/10.3390/nu17193080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