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食管癌作为我国高发恶性肿瘤,其诊疗现状仍面临诸多挑战:全球近半数病例集中于中国,2020年新发与死亡病例分别达32.4万和30.1万,疾病负担沉重。在食管癌领域,传统新辅助化疗(NCT)在食管鳞癌中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约为13%-25%,虽有一定疗效,但仍有提升空间;局部晚期不可手术患者在传统模式下转化手术率较低,限制了生存机会;同时,传统新辅助化疗方案的三级以上毒副反应发生率约为25%-40%,部分患者因无法耐受而影响治疗进程。此外,保器官治疗的评估体系不完善、免疫耐药机制尚未明确等问题,进一步制约了疗效提升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
近日,2025 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更新发布。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联合&医学论坛网特别邀请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王峰教授围绕食管癌治疗进展展开专访,深入解析了食管癌术前治疗革新、保器官治疗推进以及疗效与安全性平衡等核心议题,更提供了"加法"与"减法"策略并行、疗效与安全性平衡的临床实践路径,为优化食管癌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了关键参考。
新辅助治疗革新突破,免疫联合开启治疗新路径
食管癌术前治疗的突破性进展成为近年来临床研究的亮点。王峰教授指出,李印教授牵头的ESCORT-NEO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该研究首次在全球范围内证实新辅助化免治疗能显著提升食管癌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数据显示,传统新辅助化疗的pCR率不足5%,而新辅助化免治疗的pCR率大幅提升至28%。这一中国原创研究成果已发表于权威医学期刊,标志着我国在食管癌新辅助治疗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随着无病生存期(DFS)数据的逐步公布,新辅助化免治疗在食管癌术前治疗中的地位将进一步确立。在今年的CSCO指南更新中,新辅助化免已被纳入术前治疗二级推荐,未来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有望升级为一级推荐。
免疫治疗的应用还为局部晚期不可手术患者带来了新生。王峰教授提到,过去局部晚期不可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治疗选择有限,而免疫治疗与根治性放化疗的联合应用,使约70%的此类患者实现了治疗转化,从不可手术状态转变为可手术切除,为延长生存期创造了关键条件。在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中,免疫联合化疗成为标准方案后,研究者持续探索更优治疗策略。沈琳院长牵头的LEAP-014研究正在开展化免基础上联合仑伐替尼的三期临床试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黄静老师的四药联合方案、河南省肿瘤医院罗素霞院长的安罗替尼联合免疫再联合化疗方案,近期疗效均表现突出……不过王峰教授也指出,这些"加法"方案在提升疗效的同时,三级以上毒副反应发生率较高,导致患者治疗完成度偏低,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方案以提高耐受性。
与"加法"方案并行的是"减法"探索。王峰教授介绍,由于标准免疫联合化疗方案的三级以上毒副反应发生率超过50%,许多患者因无法耐受而中断治疗,影响生存获益。为此,团队与天津公司合作开展的ALTER-E003研究探索了去化疗方案的可行性。在46例小样本患者中,该方案近期疗效达56.5%,与标准方案相当;无进展生存期(PFS)达15.7个月,较标准方案的6-7个月实现翻倍;总生存期(OS)超过20个月,且三级以上毒副反应发生率仅为28.3%,显著低于标准方案,患者耐受性和治疗完成度大幅提升。通过生物标志物探索发现,PD-L1表达在此方案中无明显预测价值,但p53基因突变、Fat1突变及特定野生基因型的组合可有效预测疗效,符合基因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60%以上,为精准选择治疗人群提供了重要依据。
保器官治疗稳步推进,精准评估助力功能保留
食管癌治疗中保器官、保功能的探索成为临床研究的新方向。王峰教授认为,欧洲SINO研究的发表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两项非劣效研究显示,新辅助放化疗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CR)的患者采用等待观察策略,其两年总生存率不劣于根治性手术。这一成果推动我国将保器官治疗纳入临床探索日程。在2024年CSCO指南中,保器官保功能方案被列为三级推荐,今年指南更新过程中,经过专家民主投票,该方案成功升级为二级推荐。
王峰教授指出,保器官治疗的推进离不开精准评估手段的支持。李志刚教授开展的preSINO研究证实,深挖活检和内镜超声下细针病理活检对疗效预测具有重要价值,其假阴性率仅为13%,同时还探索了循环肿瘤DNA(ctDNA)在围术期疗效预测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为保器官治疗的精准实施奠定了基础。我国作为食管鳞癌高发国家,由于欧洲SINO研究未纳入中国患者,因此亟需积累中国人群的研究数据。随着免疫治疗的应用,新辅助放化免治疗使患者的CCR率从传统放化疗的30%提升至50%左右,更多患者有望通过保器官策略保留生理功能,这也成为推动保器官治疗升级的重要动力。
疗效安全协同优化,耐药机制研究破解治疗难题
在食管癌治疗中,如何平衡疗效提升与安全性优化是临床实践的关键问题。王峰教授认为,ALTER-E003研究受到关注的核心原因在于其解决了临床痛点——中国晚期食管癌患者普遍体力状态(PS评分)较差、营养状况不佳,对标准治疗的耐受性较低,治疗完成度不足。该去化疗方案采用安罗替尼联合贝莫苏拜单抗,三级以上毒副反应发生率仅28.3%,显著低于标准方案,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大幅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体现了"活得长更要活得好"的治疗理念。
在新辅助治疗选择上,新辅助放化疗与新辅助化疗的争议持续多年。王峰教授提到,尽管新辅助放化疗是国际公认的标准方案,但在我国开展比例低于新辅助化疗,主要因其围术期不良反应更多,包括吻合口瘘、感染风险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及肺部炎症等。免疫时代的到来为这一争议带来新视角:新辅助化免治疗的pCR率与新辅助放化疗相当,且安全性更优,治疗完成度高,手术难度未增加,因此更易被外科医生接受。不过王峰教授强调,新辅助化免治疗能否在5年生存率上超越新辅助放化疗,仍需长期随访数据验证。我国开展的SCIENCE研究初步显示,新辅助放化免治疗的pCR率达50%以上,显著高于新辅助化免治疗的20%-30%,其生存获益转化值得期待。
面对免疫耐药这一临床难题,王峰教授介绍了团队的探索成果。基于CAP 02研究的第一个队列结果,双艾去化疗方案在化疗经治患者中疗效显著,近期疗效34.6%,PFS6.8个月,OS超15个月,被纳入指南三级推荐。但在免疫耐药患者中,第二个队列的双艾方案疗效欠佳,近期疗效仅10.2%,仅PD-1阳性患者疗效达28%。分析原因包括疫情期间入组困难、治疗完成度低,以及免疫耐药机制复杂。研究发现,PD-1表达阳性、一线治疗PFS超过半年及一线治疗达CR/PR的患者,二线接受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仍可获益,为临床决策提供了参考。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入免疫耐药机制研究,探索新药物和联合治疗策略,如ADC药物应用、系统治疗联合局部放疗等,力求突破现有治疗瓶颈。
总结
随着免疫治疗的深入应用,食管癌治疗已进入精准化、个体化的新时代。从新辅助治疗的突破性进展到保器官治疗的稳步推进,从"加法"、"减法"方案的协同探索到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我国食管癌诊疗水平已跻身国际前列。王峰教授表示,未来随着更多大型临床研究结果公布和创新药物研发,食管癌治疗将在疗效提升与安全性优化的平衡中不断突破,为患者带来更长生存期和更高生活质量的双重获益,推动我国从食管癌高发国家向治疗强国迈进。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