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周末的公园跑道上,10岁的小宇和小轩一起参加亲子迷你马拉松。同样是第一次正式跑步,小宇轻松跑完3公里,全程气息平稳;小轩才跑了1公里就气喘吁吁,蹲在路边不愿再动。一旁的家长们议论纷纷:“小宇爸妈都爱运动,尤其是他爸爸,每天晨跑5公里,说不定这耐力是‘遗传’的?”
过去我们总觉得,孩子的运动能力要么靠后天练,要么靠DNA里的“天赋基因”。但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在《Cell Metabolism》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却揭开了一个更神奇的真相:爸爸的运动习惯,真的能通过精子里的“微小密码”,悄悄把耐力和代谢优势传给孩子。这不是科幻小说里的设定,而是藏在微观世界里的生命奥秘。
不止DNA:被忽略的“表观遗传魔法”
长久以来,我们对“遗传”的认知都停留在DNA层面——比如眼睛颜色、身高这些看得见的特征,由父母传给我们的基因决定。但近些年,“表观遗传学”的兴起打破了这个局限:生活习惯、环境因素也能改变基因的“表达方式”,甚至把这些改变传给下一代。
之前的研究大多关注妈妈的孕期习惯,比如妈妈孕期运动,孩子出生后代谢更健康。但爸爸的影响呢?毕竟精子里除了DNA,还装着不少“小跟班”——比如微小RNA(microRNAs,简称miRNAs)。这些长不过22个核苷酸的“小个子”,虽然不能编码蛋白质,却能像“开关”一样调控基因活性。
南京大的研究团队就想弄明白:爸爸坚持运动,会不会改变精子里的这些“小开关”,进而影响孩子的耐力和代谢?为了验证这个猜想,他们用小鼠做了一场为期8周的“运动遗传实验”。
父代运动或高耐力通过精子 miRNA 抑制 NCoR1 mRNA,增强子代耐力、氧化肌纤维、线粒体生成及代谢健康。
小鼠“运动员”的后代:天生自带“耐力buff”
研究团队选了经典的C57BL/6J小鼠——这种小鼠性格温顺,是实验室里的“常客”。他们把雄性小鼠分成两组:
-
运动组(F0-Et):每天在跑步机上“打卡”,一开始速度15米/分钟,每周慢慢加到25米/分钟,每次跑1小时,坚持8周,活脱脱一群“小鼠运动员”;
-
久坐组(F0-Sed):每天待在笼子里吃了睡、睡了吃,最多在笼子里溜达两步,堪称“宅鼠代表”。
8周后,两组小鼠的差异很明显:运动组的小鼠体重更轻、肌肉更结实、骨密度更高,跑跑步机时能坚持更久才力竭。接下来就是关键的“遗传测试”——让这两组雄鼠分别和健康的野生型雌鼠交配,看看它们的后代(F1代)有啥不同。
结果让研究者惊喜:运动组雄鼠的后代(F1-Et),天生就是“耐力小能手”。在跑步机测试里,F1-Et跑至力竭的时间比久坐组后代(F1-Sed)长30%,跑过的距离也多了近40%;跑完后测血乳酸,F1-Et的乳酸水平更低——要知道,乳酸堆积正是我们运动后觉得累的重要原因,这说明F1-Et的肌肉“抗疲劳能力”更强。
不仅如此,F1-Et的身体成分也更优:瘦体重(肌肉、骨骼等)比F1-Sed高5%,脂肪体重低8%,骨密度也更好。就算这些小老鼠从小到大都没运动过,依然自带“代谢优势”——它们的氧气消耗量(VO₂)和能量支出更高,就像身体里装了一台更高效的“能量发动机”。
转基因小鼠揭秘:“线粒体小马达”是关键
为了进一步确认“运动带来的优势是怎么遗传的”,研究团队还用到了一种特殊的转基因小鼠——肌肉里专门过表达PGC-1α的小鼠。
PGC-1α是个啥?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肌肉细胞里的“线粒体管理员”。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负责把营养转化为能量;而PGC-1α能让线粒体更活跃、数量更多,还能促进肌肉纤维从“快肌”(爆发力强但易疲劳)向“慢肌”(耐力好、抗疲劳)转变。简单说,有了更多PGC-1α,肌肉就像装了“超强续航小马达”。
这些转基因雄鼠(F0-PGC-1αTG)不用运动,肌肉里的PGC-1α就很高,天生耐力好。研究者让它们和野生型雌鼠交配,后代里有两种:一种遗传了转基因(F1-PGC-1αTG),一种没遗传(F1-PGC-1αWT)。
有趣的是,就算没遗传到转基因的F1-PGC-1αWT,耐力也比久坐组后代强!它们的跑步时间、氧化肌肉纤维比例、线粒体数量,都介于久坐组后代和转基因后代之间。这说明:不是PGC-1α基因本身遗传了,而是爸爸肌肉里高表达的PGC-1α,通过某种“中间介质”,把耐力优势传给了孩子。
精子里的“分子快递员”:microRNAs的神奇作用
这个“中间介质”到底是什么?研究团队把目光投向了精子里的微小RNA(miRNAs)。
他们从运动组和久坐组雄鼠的精子里提取了RNA,分成“小RNA(sRNA,小于200个核苷酸)”和“长RNA(lRNA,大于200个核苷酸)”,然后用显微注射技术,把这些RNA分别注入正常的小鼠受精卵里,再移植到代孕母鼠体内,看看这些“人造胚胎”发育出的小鼠有啥变化。
结果很明确:只有注射了运动组精子小RNA的小鼠后代,才重现了“耐力优势”——它们的跑步能力、肌肉纤维类型、线粒体功能,和运动组雄鼠自然交配的后代几乎一样;而注射长RNA或久坐组小RNA的后代,和普通小鼠没区别。
这就证明了:精子里的小RNA,尤其是miRNAs,是传递“运动优势”的关键“分子快递员”。
进一步研究发现,运动和肌肉里高表达的PGC-1α,会让精子里的10种miRNAs显著升高。这些miRNAs有个共同目标——抑制胚胎里的NCoR1基因。
NCoR1是PGC-1α的“死对头”:PGC-1α想促进线粒体工作、增强耐力,NCoR1就会“拖后腿”,压制PGC-1α的活性。而精子里的miRNAs进入卵子后,会像“精准导弹”一样结合NCoR1的mRNA,让它无法合成蛋白质——相当于拆了PGC-1α的“刹车”。
这样一来,早期胚胎里的PGC-1α就能“放开手脚”,推动线粒体大量生成、促进氧化代谢,从胚胎阶段就为后代的耐力和代谢打下基础。研究者还在人类身上验证了这一点:经常运动的男性,精子里的7种和小鼠同源的miRNAs,也比不运动的男性高——这说明这种“遗传机制”可能在人类身上也存在!
遗憾的是:这份“运动福利”只传一代
不过,研究也发现了一个“小遗憾”:父代运动带来的耐力优势,只能传给F1代,到了F2代(孙辈)就消失了。
研究者让F1-Et(运动组雄鼠的后代)和F1-PGC-1αWT(转基因雄鼠的后代)都久坐不动,再和野生型雌鼠交配。它们的后代(F2代)在耐力、肌肉纤维、线粒体功能上,和普通小鼠没区别。
这说明:父代运动带来的表观遗传改变,是“跨代遗传”(影响下一代),而不是“传代遗传”(影响多代)。就像爸爸给孩子发了“一张限时耐力体验卡”,孩子不能再把这张卡传给孙子——想要让后代继续受益,每个世代都得自己保持运动习惯。
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虽然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还有一些“问号”没解开:
第一是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父代运动对雄性后代的耐力提升很明显,但对雌性后代几乎没效果;而转基因父鼠的后代里,雌性后代也有耐力优势。这说明:不同性别后代对父代运动的响应机制可能不一样,具体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第二是miRNAs的“重编程机制”。运动怎么让精子里的miRNAs发生改变?是肌肉分泌的“信号分子”(比如外泌体)把miRNAs运到精子里,还是运动改变了激素水平,进而影响精子里的miRNAs?目前还不清楚。
第三是对非肌肉组织的影响。研究主要关注肌肉,但运动对心血管、肝脏、脂肪组织也有好处。父代运动会不会通过miRNAs,影响后代这些器官的功能?比如让后代的肝脏代谢更高效、脂肪更容易燃烧?这些都值得后续研究。
给我们的启示:爸爸的运动,是给孩子的“健康礼物”
这项研究不只是实验室里的发现,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重要启示:
过去我们总说“为了自己健康要运动”,现在发现,爸爸的运动习惯,还可能给孩子的健康“打基础”。如果爸爸在备孕前坚持运动,精子里的miRNAs可能会悄悄改变,让孩子天生耐力更好、代谢更健康,不容易得肥胖、2型糖尿病这些“代谢性疾病”。
当然,这不是说“爸爸运动了,孩子就不用运动”——毕竟这份“优势”只传一代,而且后天锻炼依然能进一步提升耐力和健康水平。但它提醒我们:父母的生活习惯,尤其是父亲的习惯,对后代健康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更深远。
未来,也许我们能通过检测精子里的miRNAs,判断一个人的运动习惯对后代的潜在影响;甚至能开发出“miRNAs补充剂”,帮助那些因为身体原因无法运动的男性,也能给孩子传递一些“代谢优势”。但目前,最安全、最有效的方式,还是爸爸们自己动起来——毕竟,没有什么比亲手给孩子一份“健康遗传礼物”更有意义的了。
从公园跑道上的孩子,到实验室里的小鼠,再到精子里的微小RNA,这项研究让我们看到:生命的传承不只是DNA的复制,更是生活习惯的“无声传递”。爸爸的每一次跑步、每一次锻炼,都可能在微观世界里,为孩子的健康埋下一颗“幸运种子”。
参考文献:
Yin X, Anwar A, Yan L, Yu R, Luo Y, Shi L, Li B, Chen J, Liang G, Chen Y, Tang J, Liang J, Kan Y, Zhang Z, Zhou X, Ma J, Ji C, Wang Y, Zhang Q, Li J, Li L, Zhao X, Yin F, Sheng L, Chen D, Zhang T, Zhang CY, Chen X. Paternal exercise confers endurance capacity to offspring through sperm microRNAs. Cell Metab. 2025 Oct 6:S1550-4131(25)00388-2. doi: 10.1016/j.cmet.2025.09.003.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1056946.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