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重症基础:怎么制定休克治疗过程中的血压目标值

来源 2025-10-18 13:36:50 医疗资讯

一、为什么在 ICU 里“血压”如此重要?

灌注驱动压:动脉压是器官灌注的“驱动压”;最具临床意义的是 MAP,近似计算式:

MAP ≈ DBP + 1/3 (SBP−DBP)。

但需牢记:血压是“手段”,灌注是“目的”——即使把 MAP 拉到“正常”,微循环仍可能灌注不足(所谓“宏微循环失耦合”)。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同步观察乳酸、毛细再充盈时间(CRT)、皮肤花斑、尿量等灌注终点。

起始全身目标:对大多数感染性/脓毒性休克成人,循证指南建议初始 MAP 目标 65 mmHg,再依据个体反应(器官灌注、乳酸清除、既往高血压)微调。

二、器官(情景)特异的血压/灌注要求

下面每节先给“核心指标/目标”,再解释“为什么”。

1)脑:看 

CPP = MAP − ICP

,不同病因目标不同

重度 TBI(颅脑外伤)

目标 CPP 60–70 mmHg;避免 SBP<90 mmHg。理由:CPP 低会致颅内缺血,高 CPP 又会增加脑水肿/肺并发症风险,需在 ICP 管理基础上个体化“抬 MAP 或降 ICP”。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

未接受溶栓/取栓前:一般仅在 BP>220/120 mmHg 才考虑降压,以免降低侧支灌注(临床上根据病人状态调整血压目标值);

溶栓前需 <185/110 mmHg,溶栓后前 24 h 保持 <180/105 mmHg;取栓后多中心建议 <180/110 mmHg。

自发性脑出血(ICH)

早期快速、平稳降压,SBP ≈140(130–150) mmHg 区间与较少血肿扩大/更佳功能结局相关。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

需兼顾防再出血与防迟发性脑缺血(DCI):动脉瘤未封堵前控制 SBP;若出现 DCI/血管痉挛,指南可考虑诱导性升压(在无禁忌、严密神经监测前提下)以改善脑灌注,目标个体化设定。

临床要点:脑的“要求”不是一个统一的 MAP 数字,而是在具体病因下维持合适的 CPP;这决定了有时要抬 MAP(如 TBI/痉挛),有时要限压(如 ICH 早期)。

2)心肌/冠脉:关注 

舒张压(DBP)与冠灌注压

冠灌注压 CPP_coronary ≈ 主动脉舒张压(DBP) − LVEDP(左室舒张末压)。心肌多数在舒张期灌注,DBP 过低或 LVEDP 升高都会下拉冠灌注。心动过速缩短舒张期,同样不利。

心源性休克/心肌缺血

常以 MAP ≥65–70 mmHg 作为起始复苏目标,同时避免过低 DBP(尤其有冠心病者),再综合乳酸、ScvO₂/混合静脉氧、尿量与灌注体征做个体化调整。

临床要点:当出现心肌缺血迹象(动态 ST/T、肌钙蛋白升高、低心排)时,“看 DBP 与 LVEDP 的差”比“只看 MAP 数字”更有指导价值。

3)肾脏:

肾灌注压 RPP ≈ MAP − 肾静脉压(近似 CVP/腹压影响)

常规休克复苏:大多数成人以 MAP ≥65 mmHg 起步足以维持肾灌注;但在既往慢性高血压人群,有研究显示把目标抬至 75–85 mmHg可减少肾替代治疗/AKI 发生(代价是心房颤动更多),需权衡。

重症状态下“压力梯度思维”:肾脏更在乎 RPP(动脉进压减去回流端/腹腔压力)。CVP 高(右心衰/容量过负荷)或腹压高(IAH/ACS)都会“吃掉”有效灌注压,哪怕 MAP 看着不低也会少尿/肌酐升。因而要么降静脉压(利尿/腹腔减压/优化右心),要么适度提高 MAP去重建梯度。

腹腔高压背景:可参考 腹腔灌注压 APP = MAP − IAP。不少重症资源把 APP>60 mmHg 作为经验阈值,但证据级别有限、并非各指南统一推荐的治疗靶点,实践时应结合临床终点与并发症风险。

临床要点:遇到“MAP≥65 仍少尿/肌酐升”的病人,别急着再加升压药——先看 CVP/超声充盈/腹压,把“回流端阻力”降下来,往往更能改善肾灌注。

4)肝与肠系膜(脏器)灌注:

微循环更脆弱

脓毒性/炎症性休克时,内皮功能障碍与灌注分布异常可导致在 MAP 正常时仍存在脏器低灌注(“失耦合”),此时需更关注皮肤灌注、乳酸、舌下微循环等指标,必要时个体化微循环导向复苏。

肝硬化合并 HRS‑AKI:有效治疗(如特利加压素+白蛋白)的“机制效应”之一就是提升 MAP 并改善肾/脏器灌注;多研究提示MAP 的改善幅度与肾功能恢复相关,但具体 MAP 数值“定靶”尚无统一标准,疗效主要以肌酐/尿量等结局衡量。

5)心搏恢复后的综合征(Post‑ROSC)

ROSC 后易合并低心排与脑/冠灌注不足,复苏与镇静、温控等并行的同时,多指南/综述建议避免低灌注,维持 MAP >65–70 mmHg 作为起点,并结合 DBP 与神经灌注指标个体化上调。

三、把“数字”放进语境:如何个体化调 MAP?

既往慢性高血压:自我调节曲线右移,器官(尤其肾/脑)对更高灌注压的依赖增加——必要时把 MAP 目标抬至 75–85 mmHg,但要严密防范心律失常与血管收缩过度带来的微循环恶化。

静脉侧阻力高(CVP↑、IAP↑、胸腔压力↑):优先降“回流端压力”,而不是一味加压(参见 RPP/APP 概念)。

关注 DBP 与心率:在冠心病/心源性休克/心肌缺血背景下,DBP 过低或心动过速会显著降低冠灌注;必要时优先“延长舒张/提 DBP”。

“好看”的 MAP ≠ “好用”的灌注:持续评估乳酸、CRT、皮肤花斑、尿量与器官功能分数;必要时考虑微循环监测。

四、常见器官/情景下的血压/灌注“快速表”

成人 ICU 场景,默认有创动脉监测;所有目标需结合灌注终点与不良反应个体化微调。

图片

五、实践中的“组合拳”

先定起始靶:大多数休克成人从 MAP 65 mmHg 起步;

同步看灌注:乳酸/CRT/尿量/皮肤花斑/意识——若差,先查“回流端负荷”(CVP、超声右心、IAP),再决定是去静脉拥挤还是上调 MAP;

器官特异再精调:TBI 看 CPP;冠脉看 DBP/CPP_coronary;腹压高看 APP;卒中按病因(AIS/ICH/aSAH)执行;

警惕过度升压:过高的血管张力可恶化微循环、增加心律失常与缺血风险;以器官灌注终点作为“刹车线”。

一句话总结:ICU 里设定“一个 MAP 数字”只是一切的起点。真正决定器官成败的是器官特异的灌注需求(脑看 CPP、心看 DBP/CPP_coronary、肾看 RPP/APP)与灌注终点的达成;因此要把血压目标放进病因、静脉回流、微循环与不良反应的整体语境里动态调整。

Tags: 重症基础:怎么制定休克治疗过程中的血压目标值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