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生存率100%,JTO复旦肿瘤重磅研究:多发性磨玻璃肺结节无需立马开刀,这类可安全随访!

来源 2025-10-19 12:13:26 医疗资讯

随着低剂量螺旋CT筛查的普及,肺部多发性磨玻璃结节(GGO)的检出率显著上升。在过去,发现肺部多个磨玻璃结节,医生和患者往往面临两难选择。“即刻切除所有病灶”的传统策略即使能完全切除,但患者可能面临肺功能损失大、生活质量下降以及社会心理压力等问题。特别是对于结节数量多、分布广的患者,完全切除意味着巨大的手术创伤和肺功能损失。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约半数GGO以多发病灶形式出现,通常被认为是多原发肺癌而非转移灶。然而,对于这类“多灶性GGO”患者,是否应一律手术切除、何时干预最佳,长期以来缺乏明确共识。

主动监测策略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团队与国内多家医疗中心合作,于期刊《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发表了题为“Active surveillance of multifocal ground-glass opacities: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trial (ECTOP1021)”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成果。这项全球首个针对174名多发磨玻璃肺结节患者的主动随访研究,首次公布了患者生存数据。

“外科治愈窗口期”: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

该研究纳入了来自五个医疗中心的406名患者,共计1496个磨玻璃肺结节。42.9%(174/406)的患者有4个及以上的磨玻璃结节,结节的中位直径为0.8厘米。

图片

该研究的图文概述

研究核心创新点在于提出了“外科治愈窗口期”概念——指疾病处于某一特定临床或病理阶段,在该阶段内无论何时进行手术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均可达100%。所有纳入研究的多发磨玻璃结节(直径≤2cm,CTR≤0.25)均处于这一窗口期内。

陈海泉教授介绍:“入组的患者每年接受胸部CT随访,若目标病灶在监测中出现进展但仍处于‘外科治愈窗口期’,可继续主动监测随访;若超出窗口期,则建议行手术切除。”

研究结果:5年生存率100%,仅极少数患者需手术

该研究显示,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100%,且无死亡病例。中位随访时间为35.4个月。仅8.1%的患者出现病情进展,1.5%的患者出现新发病灶。

总共只有8例(2.0%)患者在入组后接受了手术。其中真正因病灶超出预设标准而由医生建议手术的患者仅有2例,另有6例患者虽未达手术指征但因个人意愿选择接受手术。8例接受手术患者均为早期(IA1期),进一步分析提示预后良好。

基于肺功能损失评估的个体化管理策略

研究团队率先基于“肺功能损失评估”的三个不同场景,精准提出“复旦肿瘤”个体化管理策略:

场景1(76.6%):所有病灶位于外周

当所有病灶均为外周型,切除后肺功能损失<20%时,可选择主动监测,或在不影响人生轨迹和职业生涯的时机,行手术完整切除。

场景2(22.7%):病灶较多或存在中央型病灶

当病灶较多或存在中央型病灶,切除后肺功能损失>20%,可优先主动监测,避免大范围手术。

场景3(0.7%):弥漫分布病灶

当弥漫分布病灶,切除将导致肺功能严重损失,临床决策首先进行主动监测,选择性处理出现进展病灶,不建议全切。

 基于“肺功能损失评估”的个体化管理策略

陈海泉教授强调:“最优手术时机和术式的选择,需充分结合患者的生活境况和肺功能状况综合考量。在职患者需兼顾职业发展,年轻患者需考虑婚育安排,避免因手术带来的‘生活轨迹改变’。”

从“一刀切”到个体化管理的转变

ECTOP1021研究证明,对于符合“低风险”标准的多灶性GGO患者,主动监测在短期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管理策略。它避免了过度治疗,可最大限度地保存患者的肺功能与生活质量。这项研究为多发性GGO的管理提供了新思路,从过去的“一刀切”手术转向基于“外科治愈窗口期”和肺功能评估的个体化管理。

陈海泉教授表示:“从目前患者的5年生存数据分析,主动监测是非常有效的策略,但我们将继续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观察个别病灶进展后被迫手术患者的生存数据,为主动随访策略提供更坚实的数据,最终使患者受益。”

【参考资料】

[1] https://doi.org/10.1016/j.jtho.2025.09.011

[2]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官方新闻

Tags: 生存率100%,JTO复旦肿瘤重磅研究:多发性磨玻璃肺结节无需立马开刀,这类可安全随访!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