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编者按:在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的诊疗过程中,外科决策与综合治疗策略的制定始终充满挑战与演进。随着局部治疗手段的丰富和系统性治疗的突破,如何在手术切除与器官功能保护之间取得平衡,如何理解新辅助治疗与转化治疗的价值,以及如何在术后复杂情形下制定个体化随访与干预策略,已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
在第七届华夏肿瘤论坛召开期间,【医悦汇】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黄振教授做客对话大咖栏目,针对初始可切除CRLM患者的新辅助治疗选择、影像完全缓解后的处理策略、ALPPS手术的定位、术后监测与分子残留病变应对等关键问题,结合最新专家共识与临床实践,梳理当前领域的核心进展与决策路径,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系统而前沿的参考。
医悦汇:从外科视角来看,除了经典的临床风险评分(如Fong评分),您更倾向哪些关键指标来预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复发风险,从而判断患者是否能从新辅助治疗中明确获益?
黄振教授:在初始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决策中,是否采用新辅助治疗一直是一个临床难点。基于目前现有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临床实践中,临床医生通常依据经典的CRS临床风险评分系统来指导新辅助治疗的选择。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评分体系,例如在传统评分基础上整合分子分型指标,以进一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然而,从实际应用的便捷性及证据支持强度来看,经典的CRS临床风险评分系统仍是当前临床实践的主要依据。
从新辅助治疗的目标来看,其目的一方面在于改善患者术后预后,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治疗反应评估患者对一线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基于这两点考量,经典的CRS评分系统仍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尽管整合分子分型的新体系可能提供更精准的评估,但其检测涉及时间和经济成本,目前更多适用于个体化需求或科研场景。因此,在常规临床应用中,经典CRS评分系统仍是首选工具。
医悦汇:当一位患者接受了新辅助化疗后,出现影像学上的“完全缓解”(病灶消失),您作为外科医生,将如何决策?是倾向于对原病灶区域进行解剖性切除,还是密切观察?决策背后的考量有哪些?
黄振教授:对于接受系统性治疗后影像学检查显示病灶消失的情况,其后续处理策略是外科决策中的难点之一。现有研究报道显示,约40%以上的此类消失病灶在后续随访中可能出现复发。然而,一旦病灶影像学消失,其精确定位便成为外科和介入科面临的主要挑战。因此,我们更倾向于采取密切观察的策略,即“watch and wait”(观察等待)原则。原因是盲目切除此类消失病灶存在两个主要风险:一是难以确保准确切除原发病灶的位置;二是可能损失大量正常肝组织。
在当前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理念中,我们强调和推崇尽可能保留更多的肝实质。因为结直肠癌肝转移已被视为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后续可能需要经历多次反复治疗,所以每次治疗都应力求精准,为后续可能的治疗保留良好的基础。基于上述考量,对于影像学消失的病灶,我们主要采取密切观察的策略。
另一方面,若在初诊时预判某些病灶可能在系统治疗过程中消失,可考虑在治疗前预先采用射频消融等微创方式处理,这也是实现精准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
医悦汇:为了在达到R0切除的同时最大化保留肝实质,对于分布刁钻的病灶,您如何看待并应用 “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 ?在什么情况下您会优先选择ALPPS而非传统的门静脉栓塞(PVE)?
黄振教授:对于ALPPS手术和PVE技术,我们认为在当前应被视为不得已而为之的备选方案。随着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系统性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以及射频消融、介入治疗(如TACE、HAIC)、放疗等局部治疗方式的广泛应用和疗效提升,治疗选择日趋多样。在此背景下,是否选择创伤较大的ALPPS或PVE手术,需进行极为审慎的个体化权衡。特别是ALPPS手术,其操作复杂、创伤大、围手术期风险高,因此必须严格评估其对患者生存的确切获益。这是一项技术门槛高、风险显著的手术方式,必须精准应用于真正适合的人群。正如我们此前所强调的,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肝脏外科手术的核心目标不仅在于彻底切除影像学可见的病灶,更需尽可能保留正常肝实质,为患者后续可能需要的多次治疗保留足够的功能储备。在这一原则指导下,ALPPS手术的适应证范围实际上正趋于收窄。在考虑采用此类高难度、高风险术式时,我们需重点权衡其能为患者带来的实际生存获益。毕竟,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而言,一切治疗决策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有质量的生存延长。
医悦汇: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术后前两年的高危复发期,您推荐的监测频率和方案是怎样的?
黄振教授:最新版的《结直肠癌肝转移MDT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 版)》对术后随访方案提供了明确且详细的指导,这部共识的中文版及英文版已分别在国内核心期刊《肝癌电子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发表,建议临床医生参考执行。
具体随访策略如下:在完成根治性手术及术后辅助治疗后,建议在术后两年内,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系统复查。常规复查内容包括:血液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指标以及至关重要的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如需覆盖肝脏、原发区域及肺等常见转移部位,首选增强CT或增强MRI。
在上述标准检查基础上,可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与需求,酌情选择更为深入的监测手段,例如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或PET-CT等,以实现更精准的病情监控。
医悦汇:对于术后影像学无异常,但ctDNA持续阳性的患者,您是会立即启动经验性治疗,还是通过更密集的影像学检查寻找微小病灶?
黄振教授:对于这类患者的后续处理方案,目前尚未形成统一共识,此类情况的管理更多属于临床探索与科研范畴。在临床实践中,若患者符合相关临床试验的入组标准,可优先考虑按试验方案进行干预。对于未入组临床试验的患者,通常建议采取谨慎观察的策略,待出现影像学确认的疾病进展后再开始常规治疗,此决策需同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制定。与此同时,我们会建议对此类患者适当增加常规复查的频次,通过更密切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可能的肿瘤进展迹象。
医悦汇:对于术前辅助治疗转化成功的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方案这,您有哪些建议?
黄振教授: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在首次接受根治性手术后,通常建议进行术后辅助治疗。辅助治疗方案原则上推荐沿用术前有效的治疗方案,即“效不更方”。然而,若术前方案中包含免疫治疗或靶向药物,术后是否继续使用目前仍存争议,建议由肿瘤内科专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一步评估决策。部分经过多次手术、复发风险较低的单发病灶患者,在特定情况下可考虑不进行辅助治疗,但这需严格个体化评估。总体而言,对于初诊初治患者,首次根治术后原则上仍推荐进行辅助治疗。
医悦汇:晚期肝细胞癌(HCC)的转化治疗策略有哪些进展?
黄振教授:对于原发性肝癌,特别是肝细胞癌(HCC),转化治疗是当前临床探索的重点领域,并已取得显著进展。目前,最常用的转化治疗方案是以免疫治疗为基础的联合策略,主要包括“免疫+靶向”或在此基础上联合局部治疗,局部治疗手段除传统的TACE(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外,放疗也是有效选择之一。例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针对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患者,在化疗、靶向等系统性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放疗,已显示出良好的转化效果。总体而言,对于具有转化潜能的肝细胞癌患者,临床实践中普遍采用以免疫治疗为核心的联合方案,且当前趋势更倾向于此类综合治疗模式。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