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5版)》正式发布!刘骞教授深度解读“规范”与“个体化”如何并存

来源 2025-11-09 12:10:27 医疗资讯

编者按:在肠癌诊疗领域,诸多关键问题亟待深入探讨。外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在遵循程序标准与灵活个体化变通间找到平衡点?这关乎每一位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

在第十届国家癌症中心结直肠癌学术会议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5版)》正式发布,【医悦汇】对话大咖栏目有幸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刘骞教授,深入剖析这些关键问题,为肠癌诊疗领域的发展提供深刻见解与有益思考。

医悦汇:在您看来外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如何把握程序和标准与个体化变通之间的平衡?

刘骞教授:首先,我们需要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技术,并遵循三大原则,即结直肠肿瘤手术的外科学原则、肿瘤学原则和功能性原则。

外科学原则是指,我们需依据解剖层面进行精细的手术解剖,同时遵循微创、无菌等要求,这些均属于外科学原则的范畴。肿瘤学原则尤为重要,它要求实现R0切除,即镜下和肉眼切缘无肿瘤残留,淋巴结清扫彻底。此外,还包括整块切除原则、锐性分离原则以及对肿瘤的不接触或少接触原则,这些都是肿瘤学原则的具体体现。第三个原则是功能性原则,我们期望在取得最佳肿瘤学预后的同时,为患者保留其功能和器官。

在掌握良好技术之后,我们还需规范地运用这些技术。为何如此强调呢?因为肿瘤治疗如今已进入综合治疗阶段,超越了“仅凭一把手术刀解决所有问题”的时期。

目前,我们更多的病例采用手术、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等多种疗法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在直肠癌手术前,约60%的患者需接受新辅助治疗,以降低肿瘤分期、缩小肿瘤范围,从而争取更好的局部控制和远期疗效,同时提高保肛率。

因此,我们强调规范运用技术,避免片面夸大外科手术在肿瘤,尤其是肠癌整体治疗中的效果,而是要合理使用,明确其定位。我们期望在其他治疗充分发挥疗效的基础上实施外科手术,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提升患者的远期预后,同时更好地保留患者的排尿功能、排便功能等。

由此可见,技术与规范二者是统一的,而非矛盾的。我们既要掌握技术,又要合理运用。技术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但若未掌握好其适应证,不合理运用,则可能难以使患者获得最佳预后。

医悦汇:您认为一部好的诊疗规范应该如何平衡其作为临床底线的刚性与伴随技术进步而更新的弹性?

刘骞教授:在国家癌症中心结直肠癌学术会议上,我们正式发布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5版)》。就肿瘤治疗而言,规范化是首要前提,这是不容置疑的大方向。然而,每位患者的病情各具特点,其经济状况、身体条件、心理状态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我们需进一步推进肿瘤治疗的个体化。

举例来说,对于同一部位的肿瘤,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的需求可能截然不同。鉴于此,在遵循大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针对部分患者实施个体化的治疗策略,这包括合理运用新技术以及开展临床试验。

在当前的临床治疗实践中,我们处于循证医学时代。对于新技术的评估,往往需要寻求确凿的证据,甚至需通过大范围、大样本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来获取数据,之后方能更广泛地推广和应用。

在此过程中,进行伦理学评价时,我们需再次强调,在规范的大原则下,应实施个体化且灵活的治疗方案。

医悦汇:在您看来,现在要把权威的肠癌诊疗规范从书面上的内容,变成全国各级医生都统一采用的临床做法,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刘骞教授: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既存在医学技术水平的不平衡与差异,同时也受到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以直肠癌治疗为例,当前我们极为强调新辅助治疗的重要性,对于进展期直肠癌,依据规范均推荐实施新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以放疗为核心治疗手段,然而在众多基层医院,可能尚不具备放疗设备。

在此情况下,并非所有患者都有条件前往更大城市、更高水平的医院接受治疗,相当一部分患者可能因此受到不利影响。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解决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规范的制定,不仅旨在指导临床诊疗工作,同时我们也期望,至少要让医务人员明白为何要如此操作、应当如何操作。若自身不具备相应条件,应将患者推荐或转诊至具备条件的医院进行治疗,而非仅凭自身理解和经验对患者实施不合理的诊疗方案,否则难以争取到最佳预后效果。

目前,中国整体肠癌治疗效果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在医学较为发达的几个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其治疗水平已基本与国际先进水准持平。规范的推出,其意义在于提升结直肠肿瘤诊断治疗的同质化水平。

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对规范进行详细讲解与阐述,同时对相关技术进行培训与推广。既需明确操作方法,又需掌握实施技巧,只有将这两方面有机结合,才可能进一步提升中国肠癌的整体治疗效果,为患者争取到最佳预后。

医悦汇:您觉得机器人、AI这些新技术会如何影响和促进未来结直肠癌治疗规范的制定?

刘骞教授:当前,新兴技术正持续推动结直肠癌治疗模式的转变。在2025版诊疗规范中,针对肠癌治疗,明确对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给予了篇幅更大、内容更为充分的推荐。

技术进步不断改变治疗模式,这是医学发展历程中的一贯规律。以手术发展为例,从开放手术到腔镜手术,再到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这一系列技术迭代不断推动手术质量提升。借助新技术,我们能够看清以往难以观察到的组织结构,完成过去无法实现的精细解剖操作。

科技的进步对肿瘤诊疗模式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国内外专家均着重强调了人工智能(AI)在结直肠肿瘤诊断治疗中的助力作用,这种助力很可能具有革命性意义。

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应用,我们有望实现更优的治疗效果。同时,这些技术能够大幅减轻医务人员的整体负担,使以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与体力完成的技术操作和诊疗项目变得更为简便。

从某种意义上讲,医学进步正是由科技推动的。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应用,结直肠肿瘤乃至其他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将朝着更加简单高效的方向发展,这大致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Tags: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5版)》正式发布!刘骞教授深度解读“规范”与“个体化”如何并存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