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随着肠镜筛查的普及,越来越多人在体检中发现肠道息肉,但面对复杂的医学名词,普通人往往陷入困惑与恐慌。
本文将聚焦具有癌变风险的息肉类型,揭开这些"肠道定时炸弹"的神秘面纱。
一、容易癌变的四种息肉:
肠息肉大致可以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两大类;后者一般不会癌变;
肿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几率,需要特别重视,通常有以下4种:
1. 管状腺瘤
占腺瘤性息肉的80%,是肠腺瘤性息肉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分布于乙状结肠、直肠,肠镜下多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单发或多发,表面光滑或分叶,直径多<2cm,较大者多数有蒂,小者多无蒂。白光下颜色和周围黏膜大致相同或呈淡红色。
管状腺瘤一般生长缓慢,分化良好,相对较少发生癌变,癌变率约为1%~5%。
但当直径超过2厘米时,癌变概率会陡增至30%。
其危险在于隐匿性强,可能长期无症状生长,常在内镜筛查中被意外发现。
2. 绒毛状腺瘤
占腺瘤性息肉的5%~10%,瘤组织75%以上由绒毛组成,表面呈绒毛状、色略苍白,可有黏液或糜烂,大部分表现为广基、无蒂,或者亚蒂,直径多数在2~3cm左右,甚至更大,质软,触之易出血。
其癌变率高达30%-70%,且多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
最新研究发现,直径>3cm的绒毛状腺瘤中,约45%已存在局灶癌变。
3. 混合型腺瘤
占腺瘤性息肉的10%左右,管状结构和绒毛状结构所占比例均超过20%,多有粗蒂,大小不一,表面呈结节状或绒毛状,质软。
它兼具管状和绒毛状结构的混合型腺瘤,癌变风险与其绒毛成分比例直接相关。
当绒毛占比超过25%时,癌变率即突破15%;若达到75%,风险将与纯绒毛状腺瘤相当。
4. 锯齿状腺瘤
这类息肉表面呈锯齿状,极易被误判为无害的增生性息肉。
其中广基型锯齿状息肉(SSL)的癌变路径特殊,可通过"锯齿状通路"在3-5年内快速恶变,总体癌变率约10%。
2022年《胃肠病学》相关研究指出,右半结肠癌中约20%起源于此类息肉。
二、影响癌变率和癌变进程的因素
1. 体积
息肉癌变率与直径呈指数增长关系:
<1cm:<1%
1-2cm:5%-15%
>2cm:25%-70%
临床数据显示,进展期结直肠癌中,87%起源于>1cm的腺瘤性息肉。
2. 数量
多发性息肉癌变风险显著增加:
1-2枚:基础风险
3-4枚:风险×2.8
≥5枚:风险×4.5
3. 分子机制
从APC基因突变启动腺瘤形成,到KRAS突变促进生长,最终TP53突变导致癌变,这一"腺瘤-癌序列"通常需要10-15年。
但携带错配修复基因缺陷者,癌变进程可缩短至3-5年。
三、如何预防?
1. 高危人群如何筛查?
以下人群40岁前做一次肠镜,就能很大程度上预防息肉癌变:
即使发现肠息肉也不要怕,肠息肉离肠癌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从腺瘤性息肉形成、发生异型增生、再到癌变,需要5-15年,因此发现肠息肉,及时治疗,有很大的概率将肠癌扼杀到摇篮中。
符合以下任何一项即为肠癌高危人群,要尽快进行肠镜筛查:
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史;
本人有癌症史(任何恶性肿瘤病史);
本人有肠道息肉史;
同时具有以下两项及两项以上者:慢性腹泻(近2年来腹泻累计持续超过3个月,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在1周以上)、慢性便秘(近2年来便秘每年在2个月以上)、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道疾病史或胆囊切除史等。
日本国立癌研究中心证实,每3年肠镜筛查可使肠癌死亡率降低72%。
2. 微创治疗
如果发现有上述几种息肉,建议立即内镜下切除: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2cm息肉,5年复发率<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可完整切除>2cm病变。
2023年《柳叶刀》研究显示,早期切除可使腺瘤癌变风险降低90%。
3. 术后复查
肠息肉切除后,由于可能留有残基、或者漏诊,需要定期复查:
根据欧洲胃肠内镜学会指南这样复查:
低危(1-2个小腺瘤):5年复查一次;
高危(≥3个腺瘤/>1cm/绒毛成分):3年复查一次;
锯齿状腺瘤:1年首次复查,并根据复查结果决定下次的复查时间。
四、预防策略
平时生活中,也可以做到以下几方面来降低肠息肉的发生率:
低脂饮食;
多吃水果、蔬菜和纤维食物;
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
坚持锻炼,保持正常体重;
戒烟、避免过度饮酒;
定时进行肠镜检查。
另外,阿司匹林(75-100mg/日)可使腺瘤复发风险降低21%,但需平衡出血风险。
维生素D补充(≥800IU/日)显著降低28%腺瘤发生率。
猜你喜欢
- 2019年12月15日每日养生健康简报,星期日!健康是一种生活态度!
- 重症领域顶级期刊发表综述:CAR-T相关毒性的管理
- 金盛贵金属:黄金投资你不得不知道的事
- Arthritis Rheumatol:记忆B细胞(MBCs)亚群与未经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骨破坏的相关性
- JACC Basic Transl Sci:中国学者研究——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刺激可改善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肺动脉重塑和右心室功能障碍
- BMJ子刊:糖尿病患者的福音?体内这个指标升高,中风风险竟能降低近半!
- 超级励志!60岁大爷健身完爆小鲜肉
- 女性想要瘦腿、瘦肚子,睡前可以做这四组瑜伽动作
- 高值罕见病药物进医保 11个省市SMA患者首日获益
- J Ethnopharmacol:芪龙胶囊通过调节凝血、炎症和细胞凋亡减轻斑马鱼模型中普纳替尼诱导的缺血性中风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