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20岁的小林原本身体健康,喜欢运动,但近一年逐渐出现活动耐力下降和心悸,爬楼或快走时明显气促,甚至曾因头晕差点晕倒入院。检查发现心电图有心律失常和左室肥厚征象,超声心动图提示双心室扩大、射血分数降低,胸片显示心影增大,心衰标志物显著升高。医生排除了冠心病、心肌炎、甲状腺疾病等继发性原因,心内膜心肌活检亦未发现炎症或特异性病变,基因检测未提示致病突变。
最终,小林被诊断为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医生给予ACEI、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标准药物治疗,并进行心律监测和对症支持。经过规范化治疗后,他的症状逐渐缓解,运动耐力改善,心功能趋于稳定。虽然疾病不可逆,但在长期管理与随访下,他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分型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以左室或双心腔扩大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其中约一半的病例病因不明,被称为特发性DCM。在这些患者中,通过家族史询问和一级亲属筛查发现,约20%~35%的患者存在基因突变和家族遗传背景,被定义为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FDCM)。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ARVD/C)属于一种非炎性、非冠状动脉性心肌病,其病理特征是右室心肌逐渐被脂肪或纤维脂肪组织取代,导致右室弥漫性扩张和收缩功能减弱。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猝死。
限制型心肌病(RCM)则主要由于室壁僵硬造成严重的舒张期功能障碍和心室充盈受限,表现为以右心为主的全心衰。其特点是心室不扩张、室壁厚度正常,且左室收缩功能多正常。病因可以是特发性、家族性,也可继发于系统性疾病,但临床上常指特发性或家族性RCM。
左室致密化不全(LVNC)是一种以左室心肌小梁明显突出及小梁间隐窝深陷为特征的心肌病,患者常出现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传导异常以及血栓栓塞事件。孤立性LVNC是指在不伴随其他心脏或非心脏先天性畸形的情况下发生的LVNC。
遗传性转甲状腺素蛋白相关淀粉样变(hATTR)由TTR基因突变引起,异常的转甲状腺素蛋白沉积于多个组织器官,引发系统性淀粉样变性,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外周神经病变和心肌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临床表现
特发性心肌病的临床表现有心力衰竭、胸痛、低血压、晕厥、心源性猝死、 心律失常和血栓栓塞等。遗传性 ATTR 还会有心脏外的表现,如周围神经病、自主神经病和胃肠道症状等。
诊断
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需要结合影像学、心电学、实验室检查及病理学等多方面证据。X线检查常提示心影普遍增大,呈球形改变,部分患者表现为左心室、左心房或右心室扩大,伴随肺淤血、肺间质水肿及胸腔积液。心电图可显示多种心律失常及心房、心室增大。超声心动图是关键检查手段,可直观反映心脏大小、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腔扩大、室壁运动异常、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及心内膜增厚等特征性表现。
实验室检查方面,心力衰竭标志物如脑钠肽(BNP)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升高,提示心衰存在。基因检测可发现相关致病基因突变,有助于明确诊断、分型及评估预后。必要时行心内膜心肌活检,可直观观察心肌病理学改变,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总体而言,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依靠临床表现结合多项辅助检查,其中以超声心动图和基因学检测最具特异性,心内膜心肌活检则在疑难病例中提供确证。
治疗
特发性心肌病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器械/消融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选择方式需根据患者的病因、心功能状态、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进入终末期心衰等情况综合评估。
药物治疗是基础手段,对于射血分数降低的患者,应采用标准的改善预后的药物方案,同时配合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以及必要的抗心律失常和抗凝治疗。针对遗传性ATTR,目前已有TTR稳定剂氯苯唑酸(tafamidis)获批应用,Ⅲ期临床研究证实其可降低患者病死率。
器械与消融治疗主要用于严重心律失常的控制,室性心律失常可考虑射频消融,而符合指征的患者可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或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以降低猝死风险并改善心功能。
对于在药物及器械等治疗下仍进展至终末期心衰的患者,心脏移植是最终可行的治疗选择。总体而言,治疗目标是延缓病程进展、降低死亡风险、改善生活质量,而预后与患者基因背景、心功能情况、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及治疗干预效果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Elliott P, Andersson B, Arbustini E, et 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cardiomyopathies. Eur Heart J, 2008, 29(2):270-276.
[2] Burkett EL, Hershberger RE. Clinical and genetic issues in familial dilated cardiomyopathy. J Am Coll Cardiol, 2005, 45(7):969-981.
[3] Marcus FI, McKenna WJ, Sherrill D, et al. Diagnosis of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dysplasia. Proposed modification of the Task Force Criteria. Eur Heart J, 2010, 31(7):806-814.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