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微生物与玫瑰痤疮

来源 2025-07-06 12:12:55 医疗资讯

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以面部皮肤阵发性潮红、持续性红斑、丘疹或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分为4种亚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erythematotelangiectatic rosacea, ETR)、丘疹脓疱型(papulopustular rosacea,PPR)、肥大增生型和眼型。

图片

玫瑰痤疮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倾向于系综合因素所致,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神经血管调节、微生物和环境因素。其中,微生物因素至关重要。生活在人类皮肤上的细菌、真菌、病毒和节肢动物共同构成皮肤微生物组,是皮肤屏障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除皮肤自身的微生物外,肠道微生物可能在皮肤疾病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微生物可通过破坏皮肤屏障、激活免疫系统、分泌活性因子、诱发炎症反应等影响玫瑰痤疮的发病。

皮肤微生物  

毛囊蠕形螨

人体蠕形螨通常寄生在毛囊、皮脂腺及睑板腺丰富的部位,好发于面部。毛囊蠕形螨对玫瑰痤疮的作用机制首先可能与其坚硬的螨爪、须肢等在患者皮肤表面造成的机械性刺激有关,其寄生和移行可堵塞毛孔,破坏毛囊上皮细胞和皮脂腺细胞,造成毛孔粗大、油脂分泌异常等;同时,螨爪引起的微磨损进一步诱导上皮增生和反应性角化过度,其几丁质外骨骼还可能充当异物引起肉芽肿反应,形成丘疹、结节。

图片

研究表明蠕形螨的数量可上调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2,TLR2)水平,广泛激活玫瑰痤疮患者的皮肤免疫系统。随着TLR2通路的激活,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8、IL-1β、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数量增加,加重患者的炎症反应及抗菌肽LL-3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过度表达,导致血管增生扩张及炎症介质外渗,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红斑、瘙痒等。 

表皮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是正常人皮肤表面常见的微生物之一,对维持皮肤健康状态发挥重要作用。Li等使用16SrDNA基因测序分析玫瑰痤疮患者的面部皮肤微生物群,并与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玫瑰痤疮患者中表皮葡萄球菌的相对丰度较健康对照者显著降低。

图片

另一项研究显示玫瑰痤疮患者脓疱中分离出的表皮葡萄球菌始终呈溶血性,而从健康对照者中分离出的表皮葡萄球菌为非溶血性。表皮葡萄球菌产生抗菌肽调节皮肤免疫应答,其细胞壁成分磷脂壁酸利用TLR2依赖性机制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避免皮肤屏障的损伤和炎症反应。同时,表皮葡萄球菌还可促进皮肤产生神经酰胺,并增强角质形成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维持皮肤屏障稳态,防止受损皮肤的水分流失。玫瑰痤疮患者中的表皮葡萄球菌相对丰度下降,可能影响皮肤屏障功能,导致经皮水丢失(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的增加。表皮葡萄球菌产生的溶血性毒素可能也是加重玫瑰痤疮炎 症反应的原因之一。 

Oleronius杆菌

Oleronius杆菌是一种寄生在蠕形螨上的革兰阳性菌,一旦蠕形螨死亡,面部和睫毛的皮脂腺内就会释放包括Oleronius杆菌在内的微生物和毒素。Lacey等从PPR型玫瑰痤疮患者面部蠕形螨中培养出菌落,并通过分析16srDNA序列将其鉴定为Oleronius杆菌。抗生素敏感度测试表明Oleronius杆菌对四环素、多西霉素和米诺环素敏感,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细菌可产生两种抗原蛋白(62kDa和83kDa),刺激73%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增殖,远高于对照组(29%),这可能与其刺激PPR型患者的炎症反应有关。也有研究表明该细菌在眼型、ETR型患者的疾病过程中同样发挥作用。

图片

一方面,由于持续的面部红斑和潮红,玫瑰痤疮患者受影响的皮肤温度高于未受影响的皮肤。Maher等研究显示随着皮肤温度的升高,Oleronius杆菌的生长模式和蛋白质生成方式可能发生变化,产生更多免疫刺激蛋白。相比30℃,虽然37℃下的Oleronius杆菌生长速度降低,但62kDa蛋白表达增加(1.65倍),其募集中性粒细胞到感染部位,导致红斑和炎症。

另一方面,玫瑰痤疮患者皮损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较正常皮肤组织增多,pDC活化后可分泌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激活T细胞和B细胞,参与玫瑰痤疮的炎症反应。研究发现与其他共生细菌相比,Oleronius杆菌高度敏感,可优先被抗菌肽LL-37杀死,导致与细菌DNA复合物的产生增加,促进pDC的激活。Ⅰ型IFN和IL-22协同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和增殖,导致异常血管的生成,临床表现为玫瑰痤疮患者持续的潮红与红斑。

痤疮丙酸杆菌  

 

痤疮丙酸杆菌是一种嗜脂厌氧革兰阳性菌,是皮肤 共生菌群的一部分,通常存在于毛囊和皮脂腺中。正常情况下健康个体中痤疮丙酸杆菌的丰度随年龄和性别而变化,从青春期开始到成年早期逐渐增加,然后保持稳定直至老年,且健康成年男性的痤疮丙酸杆菌丰度显著高于成年女性;而玫瑰痤疮患者的毛囊活检中则缺乏痤疮丙酸杆菌。

图片

Rainer等通过基因测序发现痤疮丙酸杆菌与玫瑰痤疮之间存在负相关,实验中各年龄组玫瑰痤疮患者的痤疮丙酸杆菌丰度低于对照组,年轻男性患者较老年男性患者的痤疮丙酸杆菌丰度更高。在不同性别方面,男性玫瑰痤疮患者和女性患者之间差异不 明显。Li等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检测结果显示玫瑰痤 疮患者的面部皮肤中痤疮丙酸杆菌的相对丰度低于健康对照者,这与Rainer等的结论一致。

因为玫瑰痤疮患者体内缺乏痤疮丙酸杆菌,以往大多数人认为痤疮丙酸杆菌在玫瑰痤疮的发病中并不发挥主要作用。但事实上其重要性被低估,痤疮丙酸杆菌 在维持皮肤健康方面的保护作用应得到重视。痤疮丙酸杆菌可将皮脂分解为游离脂肪酸,对健康皮肤产生保护作用,防止病原体的增长。尽管痤疮丙酸杆菌对玫瑰痤疮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表皮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作为皮肤共生菌,它们的失调可能是玫瑰痤疮患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皮肤共生菌在组成和相对丰度保持动态平衡下,可产生化学物质抑制有害菌种生长,还可调节宿主免疫反应,对皮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当其平衡被打破,TLR2通路可异常激活免疫系统,释放抗菌肽,积聚中性粒细胞,产生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促血管生成因子等引起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和炎症。 

肠道微生物

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不仅与胃肠溃疡、胃癌等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HP还可能与玫瑰痤疮发病有关。研究发现玫瑰痤疮 患者HP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者,且PPR患者发生率高于ETR患者,同时在PPR患者中观察到更明显的炎症反应。根除HP后玫瑰痤疮患者症状得到显著改善,PPR患者改善更明显,提示玫瑰痤疮不同亚型与HP感染可能存在相关性。然而,对HP感染影响玫瑰痤疮 发病这一观点目前仍有较大争议。

图片

Meta分析发现HP感染与玫瑰痤疮之间的总体相关性并不显著。尽管上述研究结果存在矛盾,但有一些合理的机制可解释二者之间的关联。玫瑰痤疮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通常表现为皮肤潮红,HP可通过增加体内一氧化二氮的浓度引起血管扩张、炎症和细胞毒性反应。HP还可诱导细胞毒基因A、TNF-α、IL-8,进一步引起炎症反应。 另外,HP可通过对机体内乙醇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产生大量乙醛,高浓度乙醛可在血液系统中循环较长时间,并通过VEGF的表达使血管生成和毛细血管扩张, 进一步加重面部潮红等反应。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是由于小肠内细菌密度过高或种类变化而引起的胃肠道症状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腹胀、嗳气、腹痛、腹泻、便秘等,严重者还可出现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维生素失衡。研究通过乳果糖呼气试验对受试者SIBO发病率进行检测,玫瑰痤疮患者的SIBO发病率较一般患者高,随后在仅接受利福昔明治疗的40例SIBO阳性患者中有31例患者病情明显缓解,8例患者病情改善。有报道称根除SIBO对眼部玫瑰痤疮也有很大益处。利福昔明可用来治疗SIBO,但因吸收性较差对皮肤微生物群的干扰很小,且对全身抗炎作用较小。所以,SIBO被认为是玫瑰痤疮持续性炎症的关键因素。

图片

SIBO对玫瑰痤疮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为肠道菌群紊乱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增加患者肠道通透性,使细菌产物、内毒素和促炎细胞因子转移到血液中,从而引发皮肤炎症。 

小结

综上,玫瑰痤疮的致病机制十分复杂,皮肤微生物与肠道微生物对玫瑰痤疮的影响不容忽视,针对这些微生物的治疗可改善玫瑰痤疮的症状。此外,研究表明肺炎衣原体、链球菌等也与玫瑰痤疮存在联系;但上述研究样本量较小,还需进一步研究。各微生物对玫瑰痤疮确切的作用机制、皮肤微生物和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均需大量研究进一步探讨。研究微生物对皮肤微环境的影响可能有助于更好地解释玫瑰痤疮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并有助于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参考文献:

1.范婧珂,陈敬.微生物对玫瑰痤疮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 2025,5(63):123-126. 

2.王晓旭, 吴玲珺, 张广中. 从肠道菌群紊乱探讨炎症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21, 20(5): 522–525.

3.郑峥妮, 周杰, 陈晓玲, 等. 玫瑰痤疮的免疫发病机制[J].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22, 16(2):  178–182.

4.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玫瑰痤疮研究中心,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玫瑰痤疮专业委员会. 中国玫瑰痤疮诊疗指南(2021 版)[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1, 54(4): 279–288.  

5.其他参考文献(略).

Tags: 微生物与玫瑰痤疮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