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结直肠癌免疫微环境,登上Nature系列综述,作者仅2人!

来源 2025-10-06 12:10:11 医疗资讯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不仅取决于肿瘤细胞自身的恶性转化,更与肿瘤微环境(TME)中复杂的细胞与分子间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尽管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在dMMR/MSI-H亚型的CRC患者中取得了革命性成功,但绝大多数为pMMR/MSS亚型的患者对此类免疫疗法无应答,这构成了当前CRC治疗面临的主要挑战。究其根源,不同CRC亚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免疫微环境特征:dMMR/MSI-H肿瘤通常为富含功能性免疫细胞浸润的“免疫热”型肿瘤,而pMMR/MSS肿瘤则多表现为免疫细胞浸润稀少、免疫抑制性的“免疫冷”型状态。因此,深入解析CRC免疫微环境的组成、动态演变及其在治疗响应中的作用,对于开发能将“免疫冷”肿瘤转化为“免疫热”肿瘤的有效策略、扩大免疫治疗获益人群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德国Georg-Speyer-Haus肿瘤生物学和实验治疗研究所的lorian R. Greten和Kilian B. Kennel两人在《Nature Reviews Cancer》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目为:The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的综述文章,系统阐述了CRC免疫微环境在不同疾病阶段的细胞与分子构成、免疫抑制与逃逸机制,并探讨局部及系统性治疗对免疫微环境的重塑作用,最后展望以免疫微环境为靶点的新型治疗策略和生物标志物。

图片

结直肠癌的免疫微环境

本篇综述系统探讨了结直肠癌(CRC)免疫微环境的组成、动态变化及其在治疗中的作用。文章首先介绍了CRC免疫微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不同亚型(如dMMR/MSI-H与pMMR/MSS)在免疫细胞浸润和免疫活性方面的差异。dMMR/MSI-H亚型通常呈现“免疫热”状态,富含活跃的T细胞和抗原呈递细胞,而pMMR/MSS亚型则多为“免疫冷”状态,缺乏有效的免疫应答。

图片

图1: 结直肠癌发病机制的路径、转录组亚型及临床分期

图片

图2: 在结直肠癌早期发病过程中,炎症驱动的肿瘤发生、免疫抑制与免疫逃逸机制

图片

图3: 浸润性结直肠癌中的免疫抑制机制

图片

图4: 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免疫介导的肿瘤促进、免疫抑制与抗肿瘤免疫机制

治疗诱导的结直肠癌免疫微环境重塑

接着,作者分析了各种治疗手段(如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如何重塑CRC的免疫微环境。

化疗可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释放肿瘤抗原,从而激活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增强免疫应答;放疗则通过提升抗原呈递能力和MHC-I表达,促进T细胞浸润,但同时可能诱导免疫抑制因子的上调,带来双重效应;靶向治疗如抗VEGF药物可改善肿瘤血管结构,有利于免疫细胞进入肿瘤区域,但也可能抑制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影响抗原呈递;免疫治疗则通过解除免疫检查点抑制(如PD-1/PD-L1),恢复T细胞活性,但在免疫冷型肿瘤中疗效受限,需联合其他疗法以增强治疗反应。

这些治疗不仅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也通过影响免疫细胞的募集、激活和功能状态,改变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构成,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图片

图5: 治疗诱导的结直肠癌免疫微环境调节机制

结直肠癌免疫微环境的临床意义

免疫微环境的状态不仅影响治疗响应,还可用于临床评估与个体化治疗决策:

免疫评分(Immunoscore):基于CD3⁺和CD8⁺T细胞在肿瘤核心与边缘的分布,优于传统TNM分期预测预后。

T细胞炎症基因表达谱(TIS):评估肿瘤免疫活性,指导免疫治疗选择。

液体活检中的循环因子:如IL-6、CXCL13等,可用于动态监测治疗反应与疾病进展。

识别免疫微环境的特征,有助于筛选适合免疫治疗的患者,并制定精准治疗方案。

结论与未来方向

最后,作者在论文中提出了多个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免疫冷转热策略:通过STING激动剂、TLR激动剂、肿瘤疫苗等手段增强免疫激活,提升免疫治疗响应。

空间多组学技术应用:结合空间转录组、空间蛋白组等技术,精准描绘免疫细胞分布与功能状态。

微环境调控药物开发:靶向TGF-β、IDO、CSF1R等免疫抑制通路的新型药物,正在临床试验中评估其联合免疫治疗的潜力。

这些策略有望扩大免疫治疗的受益人群,推动CRC治疗进入更精准、更高效的新时代。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8-025-00872-1

Tags: 结直肠癌免疫微环境,登上Nature系列综述,作者仅2人!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