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论肿道麻】癌症手术前预康复的不平等与挑战:一篇叙述性综述

来源 2025-10-18 13:42:50 医疗资讯

术前康复训练旨在通过运动、饮食和心理干预等方式,在手术前提升患者的功能能力和术前准备,从而改善手术效果。虽然这种方法在提升患者体验和优化资源利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相关干预措施较为复杂,且癌症手术前的术前康复训练证据基础存在差异。术前康复需要患者的理解、积极性以及资源的投入。这类项目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满挑战,且可能因患者参与能力差异而产生干预不平等现象。2025年《Anaesthesia》(IF:6.9)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The inequalities and challenges of prehabilitation before cancer surgery: a narrative review》的综述。作者着重阐述了癌症手术前康复训练的证据基础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这对医护人员、医疗体系和患者带来的挑战与障碍。关键发现包括:许多癌症类型中关于术前康复训练的研究不足;健康素养较低的人群、少数族裔群体和社会经济弱势背景的患者参与度却相对较低。除此之外,必须谨慎地实施讨论术前的康复措施,以避免扩大不平等。无论是干预措施的影响,还是理解预康复应如何考虑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都需要更多的研究。

尽管手术技术和护理有所改进,癌症手术仍可能对患者造成身心损害,特别是对不耐受手术者影响更大。手术压力可能导致更长的住院时间、更多医疗干预、更高的再入院率、降低治疗效果并增加医疗负担。术后并发症影响15%-40%的患者。随着癌症患者数量的增加,对传统不良反应管理服务的需求也在增长,但这种现状不可持续。因此,医学界开始重视预防措施,特别是术前康复,它通过术前实施术后效果导向的干预,将术前视为准备期,从而在资源有限的医疗体系中提升经济价值、护理质量和临床效果。相关研究正在推动从术前的“被动风险评估”向“主动风险防控”转变。然而,癌症护理领域术前康复的证据基础不统一,患者需求和意见在服务设计中的考量不明确,这使得实际应用面临挑战,价值益处难以传达。同时,还需考虑“干预引发的不平等”。

本文对癌症手术前的预康复不平等现象及挑战进行了叙述性综述。首先回顾了术前康复的复杂证据图景,然后探讨了癌症手术前术前康复所面临的挑战和不平等现象,并指出了需要更多研究的一些未被充分探索的领域(图1)。

图片

1 总结调查结果和结论的信息图

一、证据基础的关键发现

癌症患者术前康复治疗的证据基础呈现出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研究人群、干预措施及评估指标的多样性。这些干预措施在实施方式上存在多样化组合(单模式或多模式)、场所选择(医院或居家)以及形式呈现(面对面或数字化)。总体而言,其干预内容涵盖运动训练、营养支持、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等模块。

(一)干预效果的不确定性癌症患者术前康复治疗的证据基础呈现出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研究人群及癌症类型、干预措施及评估指标的多样性。

1.‌癌症类型差异目前研究表明‌明确获益‌:肺癌:运动预康复可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证据等级A),住院时间缩短15-20%结直肠癌:营养干预降低感染并发症15%(95%CI 8-22%)

‌效果存疑‌上消化道癌:运动干预对术后结局影响不明确(证据等级C)前列腺癌:盆底肌训练未显著改善尿失禁或生活质量

2.‌干预模式争议

多模式干预(运动+营养+心理)的综合效果难以区分单一成分贡献12%的试验包含心理干预,但其对患者报告结局(如生活质量)的潜在价值被忽视在医疗资源有限的地区,高昂的多模式术前康复计划费用可能成为制约因素。这一结果很重要,因为术前康复需要的时间框架和随后的手术延迟的可能性,而使用治疗后的康复可以达到类似的益处。

3.‌结局指标缺陷

76项RCTs使用184种不同测量工具,缺乏核心结局指标集(COS)康复前训练的相关研究文献通常采用观察者报告(住院时长、再入院率或死亡率)或临床医生报告(并发症发生率)作为疗效评估指标。尽管已有少量研究尝试测量康复前训练对患者自评结果的影响,但相关结论仍存在显著差异,患者报告结局(如疲劳、失眠)的研究不足,影响医患共同决策

(二)研究空白领域

不同类型的癌症往往在不同的人群中发生。尽管科研人员尝试比较各种运动干预方式(如有氧运动、抗阻训练、呼吸训练或综合训练),但至今仍未找到统一的最佳方案。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异质性患者群体(例如肺癌、胃肠道肿瘤、乳腺癌和泌尿系统肿瘤患者)的对比分析,而非针对特定癌症类型开展干预研究,如乳腺癌、胰腺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研究占比<15%不仅如此,高龄(>75岁)及合并症患者被多数试验排除,导致外推性受限

二、实施障碍的多维度分析

预康复方案的设计往往务实,注重在本地环境中可实现的目标。作为包含多个组件的复杂干预措施,这些组件需要在患者通常接受其他复杂治疗(如化疗和放疗)的背景下协同运作。护理团队和医疗系统在协调物流、流程及协作努力以实现可行干预措施时,可能会面临诸多挑战。

(一)系统层面挑战

1. ‌组织管理缺陷‌

苏格兰研究发现:47%医护人员不清楚本地预康复服务内容另一项定性研究通过访谈康复预备服务从业者的观点,同样揭示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重大障碍。这些主要与干预措施复杂、对当地术前预康复的缺乏认识以及对术前预康复潜在益处的不确定有关。

2.针对医疗提供者的其他定性研究表明,知识储备不足、资源匮乏、患者参与度低以及诊疗流程不规范是专业人员面临的主要障碍。其他阻碍因素还包括:人力资源配置不足;转介至术前预康复的渠道不畅;跨机构系统化服务协调困难;以及资金与资源投入不足。这意味着不同地区和医疗机构在术前预康复的资金保障与服务供给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可能导致出现“邮编抽签”式的资源分配不均现象。

(二)患者参与壁垒

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外科手术患者往往面临住院时间延长、术后并发症及发病率升高、总体生存率下降等风险。这类患者在癌症确诊时已存在较高合并症比例,这直接影响治疗时机选择、耐受程度及最终疗效。尽管大量证据表明多数此类患者能从根治性治疗中获益,但处境最艰难的群体仍难以获得相应的治疗方案。

1.‌社会经济因素‌:在老年患者和体弱者中更为普遍,许多康复前训练试验都排除了高风险患者,参与临床试验的患者往往是积极性最高或身体条件最佳的群体。 这种现象也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出现稀释效应,部分结论不明确的原因或许与此有关,因此更明确界定康复前训练的目标人群将大有裨益。此外,来自社会经济欠发达社区和少数族裔群体的人群参与康复前训练的比例较低。目前对此原因尚未深入研究,但考虑到许多康复前训练需要资金投入(如购买运动服或健康食品)、出行(如前往医院就诊或参加日益集中的健身场所活动)以及掌握医疗系统常用语言的能力,这种现象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研究还发现,与社会经济优势群体和多数群体相比,这些群体的治疗和生存结果较差。

2.接受度与依从性:一项针对外科术前康复系统性综述的综合评估显示,仅有36%的研究报告了依从率数据,平均值(标准差)为70%。定性研究指出,术前康复计划普遍获得患者认可,且确实受到积极参与者的重视,但研究也发现存在若干影响采纳和依从性的障碍。影响术前康复计划依从性的负面因素包括:患者对加速手术的期望、自我健康评估结果、个人及职业责任、健康问题与身体症状、假期安排以及手术日期变更等因素。诸如恶心、疼痛和疲劳等常见癌症患者的躯体症状,以及动力丧失等问题,都是需要克服的障碍。由于情绪不佳或对运动和饮食持有负面看法,可能会阻碍身体活动和健康饮食。为提高患者依从性,当前考虑的策略包括提供居家护理方案或运用数字技术实施干预。然而,居家或远程监测方案需要注意数字鸿沟问题,对高危群体进行风险评估与防范,并确保患者感到有足够的支持。其他策略还包括:设定明确目标、增强患者信心、阐明干预目的、促进社会支持、提供高效锻炼及活动跟踪等。个性化干预往往只针对患者的生理状况进行调整,而未充分考虑患者的价值观、个人意愿和文化偏好。这可能导致干预未能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护理。大量研究表明,在术前预康复阶段,患者能够获得掌控感、获得他人支持以及自我感知到健康改善等益处,因此,在服务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与患者保持沟通交流至关重要

三、向患者传达术前预康复

在术前预康复,研究文献中似乎存在一个被忽视的重要方面——患者信息传递机制。癌症患者常对治疗方案信息表示不满,而沟通障碍又因时间限制、患者信息需求差异、健康素养水平参差不齐以及缺乏评估工具等因素而复杂化。向患者提供`优质的信息不仅能增强其掌控感、合理预期并促进共同决策,还能有效提升满意度。特别是对于低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患者。这些患者可能对手术的生理和心理代价认识有限,这影响了他们的参与度。有效的信息沟通在癌症护理中至关重要,但关于术前康复阶段的研究相对较少。在一项研究中,部分患者因担心心肺运动测试(CPET)会使其被认为“不适合手术”而拒绝参与康复计划 。术前康复的目标和在治疗路径中的作用应清晰地传达给患者,而不仅仅是分享有关项目的简单信息。研究表明,术前康复训练的最大潜在益处之一是帮助最初“不可手术”的患者通过康复成为适合治疗的候选者。然而,低收入群体对于术前康复的组成部分和预期益处理解不足,可能导致较低的参与率 。

预康复被赋予了多种定位。有时被称为“行动中的预防”,有时被视为癌症治疗连续体的延伸,甚至有倡导者将其与化疗、放疗等其他治疗手段相提并论。然而,不同定义可能导致概念界定模糊,进而影响预康复的普及认知或导致医患沟通不畅。这些案例或许体现了善意的激励沟通策略,旨在激发患者积极性并促进其参与。我们并非否定术前康复训练可能带来的益处,但此类说法显然夸大了现有证据所显示的效果。诚然,传达术前康复训练的优势被视为提升患者积极性关键,并且是把握诊断与手术间“可教时刻”的核心所在。“可教时刻”被认为是患者更容易接受积极行为改变的时机,尽管这一概念仍有模糊之处,它通常侧重于解决单一不健康行为(如戒烟或戒酒),而非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行为改变方案 。然而,参与这一过程的能力也受限于更广泛的社会不平等背景 。

目前关于术前康复是否能够带来长期行为改变并改善人群健康的研究仍显不足。对于预康复干预措施的长期效果研究尚不充分,这也是未来研究中需要弥补的重要领域

、结论与启示

本文献揭示了预康复在癌症手术领域面临的"证据-实践-公平性"三重挑战。当前证据支持其在特定癌症(如肺癌、结直肠癌)中的价值,但需警惕可能加剧的健康不平等。未来应通过‌精准适配干预‌(匹配患者生物学特征与社会环境)、‌系统重构‌(医保覆盖预康复费用)和‌社区参与式设计‌,实现从"精英医疗"向"普惠医疗"的转型。PARITY研究项目(NIHR134282)正在探索服务质量与不平等测量的标准化框架,其成果值得期待。

述评

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预康复在癌症手术前的应用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导致的健康不平等问题,为临床实践和未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预康复作为一种在手术前通过运动、饮食和心理干预等手段提高患者功能能力和准备度的方法,近年来在癌症治疗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目标是通过改善患者的术前状态,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从而改善术后结果。然而,尽管预康复在理论上具有显著的吸引力,但其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文章指出,预康复的证据基础存在显著的异质性,不同癌症类型、干预措施和结果测量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例如,对于肺癌和结直肠癌的患者,预康复显示出一些积极的效果,如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和缩短住院时间;而对于前列腺癌患者,预康复的效果则不一致。这种证据的不确定性给临床实践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医疗系统中,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预康复计划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还强调了预康复实施过程中可能加剧的健康不平等问题。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患者、少数族裔和多病患者往往参与度较低,尽管他们可能从预康复中获益更多。此外,患者的接受度和依从性也是预康复成功的关键因素,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患者对快速手术的期望、个人健康状况和动机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预康复的效果,还可能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平等,进一步加剧健康不平等问题。

文章的讨论部分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包括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索预康复对不同癌症类型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患者的参与度和依从性。此外,还需要研究预康复对患者中心结果的影响,如生活质量、疼痛症状和情绪障碍等。这些研究方向不仅有助于完善预康复的证据基础,还能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综上所述,这篇文章为理解预康复在癌症手术前的应用提供了全面的视角,揭示了其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和不平等问题。通过强调未来研究的方向,文章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有助于推动预康复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参考文献

Stewart H, Stanley S, Zhang X, et al. The inequalities and challenges of prehabilitation before cancer surgery: a narrative review. Anaesthesia. 2025;80 Suppl 2(Suppl 2):75-84. doi:10.1111/anae.16502

Tags: 【论肿道麻】癌症手术前预康复的不平等与挑战:一篇叙述性综述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