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症状与流感相似,全国确诊超万例,涉20多个地市,最小感染者仅40日龄!2025最新诊疗方案一览

来源 2025-10-30 12:11:17 医疗资讯

2025年,基孔肯雅热在许多国家卷土重来并在全球快速扩张,这使得全球仍面临巨大的持续传播风险。现有数据显示,截止至9月30日,全球共报告了263592例疑似基孔肯雅热病例和181679例确诊病例和155例基孔肯雅热疾病相关死亡病例。

在我国(港澳台地区未纳入统计),截至9月27日,广东省共报告16452例本地传播的确诊病例。这是中国迄今为止记录在案的最大规模的基孔肯雅热疫情。这起疫情波及21个地市,主要集中在佛山市、江门市、广州市。此外,9月1至21日期间,广西报告本土和相关病例297例,福建报告124例,其他省份如如湖南、四川和海南省报告少数本土病例。

图片

图:2025年1月至9月向世卫组织报告或卫生部公开分享的基孔肯雅热病例的地理分布

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传染病防控首席专家康敏指出,目前我省仍处于蚊媒活跃期,基孔肯雅热疫情传播扩散风险仍然存在,防控工作仍不能松劲。

据报道,广东佛山此前报告的病例中,儿童感染基孔肯雅热病毒比例增多,最小感染者仅40日龄。儿童作为易感人群,临床表现多样,尤其是新生儿病例临床症状重,小部分可进展为重症。近日,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等多机构联合制定的《儿童基孔肯雅热诊治专家建议 (2025)》重磅发布,本文就结合专家建议从“病毒怎么传、儿童啥症状、怎么治、如何防” 四个核心维度,提高对该病的识别和诊疗能力。

儿童如何感染基孔肯雅病毒?

基孔肯雅热并非普通感冒,它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靠伊蚊(白纹伊蚊、埃及伊蚊,与传播登革热、寨卡病毒的是同一类 “花蚊子”)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儿童感染增多,和它的传播特点密切相关。

1. 传染源:发病 7 天内的儿童是 “高危传播者”

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没症状但带病毒的人)以及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都是主要传染源。尤其儿童,从发病当天起约 7 天内,血液中病毒含量最高,此时若被蚊子叮咬,病毒会 “附着” 在蚊子体内,再通过蚊子叮咬其他孩子,进而引发家庭或社区聚集性感染,这也是部分幼儿园、小区出现多例儿童病例的核心原因。

2. 传播途径:除了蚊子,母婴传播要重点警惕

最主要的传播链条是 “人 - 蚊 - 人”,但还有两种特殊情况需关注:一是母婴传播,国外数据显示,孕晚期妈妈若在分娩前 1 周出现 “病毒血症”(血液中含病毒),传给新生儿的风险达 30%-50%,感染的新生儿易出现多系统损伤;二是罕见传播,如接触患儿血液或输血传播,不过日常照顾中做好手卫生即可规避。

3. 易感人群:孩子全是 “易感选手”,但得过一次就免疫

所有人对基孔肯雅病毒均无天然抵抗力,儿童因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更是 “高危易感群体”。但也有好消息:一旦感染过,身体会产生持久免疫力,未来基本不会再次感染。

儿童感染基孔肯雅病毒:主要症状为中高热、皮疹…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多为 3-7 天(最短 1 天、最长 12 天),儿童发病后的症状有明显 “年龄特异性”,家长可对照观察,别和普通感冒、幼儿急疹混淆:

1. 最典型的 “三联征”:发热、皮疹、关节痛,未必同时出现

发热:中高热为主,持续 3-5 天

儿童常突然发烧,体温多在 38.5℃以上,呈 “不规则热”(无固定发热规律),一般持续 3-5 天,部分儿童退烧后可能反复,但极少超过 1 周。

皮疹:儿童病例的“高频症状”

皮疹是儿童病例的 “高频症状”,发病第 1 天即可出现,全身(面部、躯干、四肢)均可累及,表现为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摸起来轻微凸起)。国外孩子皮疹消退后可能留色素沉着(尤其鼻子周围),但广东病例观察显示,本地儿童皮疹消退后多无明显色素沉着,也不会脱屑,无需担心留疤。

图片

图:儿童基孔肯雅热皮疹图片 A:婴儿全身皮疹;B:年长儿童背部皮疹

关节痛:孩子比成人少见,多累及大关节

与成人常见的剧烈关节痛不同,儿童出现关节痛或关节炎的比例较低,主要累及手腕、脚踝、膝盖等大关节,可能伴随对称性肿胀,导致孩子不敢活动。但这种疼痛通常 7 天左右缓解,不会留下长期关节损伤。

2. 易被忽略的 “小症状”:别当成普通肠胃感冒

部分儿童还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头痛、肌肉酸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误认为 “肠胃感冒” 或 “流感”。若儿童在蚊子活跃季节出现这些症状,且近期去过流行区或周围有病例,需多留个心眼。

3. 重症虽少但凶险!这些儿童要重点盯

儿童重症基孔肯雅热虽少见,但高危人群需警惕:新生儿、先天性 / 后天性免疫低下(如接受化疗)、有慢性基础病(心脏病、肾病)的孩子。重症会累及多器官,比如:

神经系统:出现脑膜脑炎,表现为意识模糊、抽搐、昏迷;

呼吸系统:呼吸急促、氧合指数下降,需呼吸机支持;

心脏:心肌炎、心律失常,严重时引发休克。

若孩子出现精神差、尿量减少、呼吸困难、皮肤瘀斑,务必立即送医!

儿童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如何确诊?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作出诊断,如下图所示。

图片

图:儿童基孔肯雅热诊治流程

核酸检测:发病 1-7 天查最准

通过实时荧光 PCR 检测血液中的病毒核酸,发病 1-7 天病毒量高,准确率高;若发病太早(<3 天)或太晚(>7 天),可能出现假阴性,需结合抗体检测。若孩子有神经系统症状,还需查脑脊液核酸。

抗体检测:IgM 阳提示近期感染,IgG4 倍升高可确诊

IgM 抗体在发病 3-4 天开始出现,5 天后阳性率显著升高,可提示近期感染;IgG 抗体在发病 5-8 天出现,若恢复期 IgG 滴度比急性期高 4 倍以上,也可确诊。需注意:该抗体可能与登革热病毒抗体交叉反应,需结合其他检查鉴别。

辅助查:血常规、生化排查器官损伤

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正常 / 偏低、血小板轻度下降(新生儿更常见);生化检查若提示肝酶升高,需警惕肝损伤;关节超声或头颅磁共振可分别排查关节积液、神经系统损伤。

治疗有 “红线”,遵循“3 个原则”

原则 1:无特效药,对症支持是核心

目前无经证实有效的抗基孔肯雅病毒药物(如干扰素、利巴韦林,虽实验室有效果,但缺乏儿童临床试验证据),治疗重点是缓解症状,如退热、止痛、补液。目前无特效药,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但有 3 条 “红线” 绝对不能碰:

原则 2:退热止痛选对药,阿司匹林绝对禁用

发烧首选物理降温(温水擦浴),体温超 38.5℃可短期用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林)。值得注意的是,在登革热流行区(与基孔肯雅热传播媒介相同,可能合并感染),绝对不能用阿司匹林或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否则可能加重出血风险。关节痛明显时,也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缓解。

基孔肯雅热是病毒感染,无需使用抗菌药(如头孢、阿莫西林)。仅当医生高度怀疑合并细菌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时,才会先留取标本送检,再选用合适抗菌药。

原则 3:重症立即进 ICU,别拖延治疗时机

若出现重症表现,需立即转入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生命支持治疗,如脱水降颅压(针对脑水肿)、静脉补液(针对低灌注)、人工肝(针对肝衰竭)等。

无疫苗可防?儿童防护抓牢 “3 大关键”

目前我国尚无基孔肯雅热疫苗,预防核心是 “防蚊子”,儿童防护需结合年龄特点,抓牢这 3 个关键:

1. 环境治理:清积水 =“断蚊子后路”,家长要带头做

蚊子幼虫(孑孓)依赖积水生存,清除积水就能从源头减少蚊子数量:

每天检查家里花盆托盘、鱼缸、空调接水盘、水桶等,及时倒掉积水;

清理阳台、楼道的废旧轮胎、塑料瓶、易拉罐,避免积水;

联系物业清理社区下水道、绿化带积水,降低整体蚊密度。

2. 个人防护:分年龄选方法,2 月龄内宝宝有禁忌

2 月龄以内宝宝:仅用物理防蚊

皮肤娇嫩,不能用驱避剂,首选蚊帐、浅色长袖衣裤(袖口、裤脚收紧),推婴儿车时罩防蚊纱罩。避免在蚊子活跃时段(日出后 2 小时、日落前 2 小时)带宝宝去树荫、草丛、凉亭等蚊子密集区。

2 月龄以上婴幼儿:物理 + 化学防护结合

可使用浓度≤10% 的避蚊胺驱避剂(每次用前先在宝宝手臂内侧小范围试用,观察过敏反应;不涂手、眼、口周围及破损皮肤,4-6 小时涂一次,回家后清水洗净)。也可选用含派卡瑞丁的驱避剂,但柠檬桉叶油不推荐 3 岁以下孩子用。

所有儿童:穿浅色衣服,减少蚊子 “关注”

蚊子对深色衣服更敏感,穿白色、浅色长袖衣裤,既凉快又能减少叮咬。

3. 重点人群防护:孕妇、免疫低下儿童

孕妇(尤其孕晚期)和免疫低下是高危群体,防护需更严格:

孕妇尽量减少去流行区,外出时穿长袖衣裤、用合规驱避剂,有人陪同避免长时间停留;

免疫低下人群需装纱窗、纱门,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清洁,周围有病例时及时报备社区和学校,必要时居家观察。

儿童中招后怎么办?隔离 + 护理 “两步走”

若确诊,不用慌,做好 “隔离” 和 “护理”,大多能顺利恢复:

1. 隔离要达标:满足两个条件才能解除

急性期需防蚊隔离,避免蚊子叮咬后传播他人。解除隔离需满足:

体温恢复正常并持续 24 小时以上(不用退烧药也能维持);

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或病程已超 7 天。

特别提醒:解除隔离后,仍需防蚊至病后第 12 天,避免极少数延长病毒血症的儿童引发传播。

2. 家庭护理有 “4 要点”,帮助儿童快速恢复

休息:关节痛别让孩子剧烈运动

若有关节肿胀或疼痛,需适当卧床休息,患肢避免跑、跳、爬楼梯,减少关节负担。

补水:别等口渴才喝,脱水用补液盐

发烧、出汗多易脱水,需主动喂白开水、淡盐水;若呕吐、腹泻或尿量减少(婴儿 4-6 小时没尿湿尿布),及时用口服补液盐(按说明书冲调),严重脱水需就医静脉补液。

监测:重点盯体温、精神和尿量

每天监测体温、精神状态、尿量,观察是否有皮疹加重、关节痛加剧、皮肤瘀斑等情况;有基础病的患儿,还需监测原发病指标。

消毒:出院后做终末消毒

康复后,家里用含氯消毒剂(如 84 消毒液,按说明书稀释)擦家具、地面;孩子衣物、被褥用 56℃以上热水清洗(基孔肯雅病毒 56℃加热 30 分钟可灭活),也可用 70% 乙醇或紫外线消毒。

综上,虽然近期基孔肯雅热病例增多、儿童感染比例上升,但无需过度焦虑:从广东病例来看,多数病例为轻症,及时对症治疗后恢复良好;重症虽凶险,但只要盯紧高危孩子、早识别早送医,就能降低风险。

预防的核心始终是 “防蚊子”,清理积水、做好分年龄防护,尤其是 2 月龄内宝宝和孕妇,优先选择物理防蚊。若儿童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且有流行区接触史,别拖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情况,方便快速诊断。

Tags: 症状与流感相似,全国确诊超万例,涉20多个地市,最小感染者仅40日龄!2025最新诊疗方案一览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