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病例分享:密度还挺低的磨玻璃结节,为何我又建议其倾向手术?

来源 2025-11-04 12:10:26 医疗资讯

前言:我常说肺磨玻璃结节的手术与否主要在于密度,如果密度低的风险就小,有明显实性成分的才风险增加。但今天分享的这位结友密度其他并不高,但我为何却倾向于期手术更为妥当?临床的思维其实是个多方考量的过程,很难用单一某个指标来定。所以问诊中常有结友问到底CT值多少或大小多少,我就说:如果盯住某个指标就能定手术指征,现在的AI辅助诊断系统都可电脑一键生成,不是只需AI给出数据,任何人都可以自己决定手术指征了?那哪还需要专科医生的判断或多学科讨论决定。

病史信息:

主  诉:

检查发现肺部阴影3年余。

现病史:

患者3年余前至某人民医院体检发现肺部阴影,当时患者无咳嗽咳痰,无咯血,无胸闷气促,无心悸,无发热等不适。未进一步诊治。3年来定期复诊,半年前至杭州市肿瘤医院查肺结节CT靶重建+结构化报告提示:1.【靶结节1】右肺上叶结节,倾向于AIS,请结合肺结节门诊意见。2.【靶结节1】右肺下叶结节,倾向于MIA,请结合肺结节门诊意见。3.两肺小结节,LUNG-RADS 2,建议复查。现再次至杭州市肿瘤医院查肺结节CT靶重建+结构化报告:1 .【靶结节1】右肺上叶结节,倾向于AIS,请结合肺结节门诊意见。2.  【靶结节2】右肺下叶结节,倾向于MIA,请结合肺结节门诊意见。3 .余两肺小结节,LUNG-RADS 2,建议复查。对比前片(2025-4-8)大致相仿。患者无咳嗽咳痰,无咯血,无胸闷气促,无心悸,无发热等不适。今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拟“肺部阴影”收住入院。    起病以来,患者睡眠可、精神可,胃纳可,二便如常,无明显体重变化。

影像展示与分析:

先来看2025年4月时的影像:

图片

病灶A:右上叶胸膜下较淡的磨玻璃结节,轮廓与边界清,有微小血管穿行,未见明显实性成分。

图片

病灶B:右下叶背段磨玻璃结节,密度很淡,但有血管走向病灶,整体轮廓较清。

图片

靶重建见病灶B密度较低,边缘毛刺,灶内有少许偏实性成分,有微小血管进入,表面不平,灶内密度稍显杂乱。

图片

灶内穿行血管有异常增粗,边缘毛糙。

图片

血管进入以及贴边,表面细毛刺征,整体轮廓较清。

图片

血管进入明显,但肿瘤本身的密度仍较低,轮廓是较为清楚的。

图片

细支气管通气征,微小血管进入,轮廓较清。

图片

表面不平,细毛刺可见,微小血管进入,细支气管通气,整体轮廓较清。

再看2025年10月复查时的影像:

图片

病灶A与前相仿,轮廓与边界清。

图片

靶重建后有小血管进入,边缘略毛糙。

图片

表面稍不平整 。

图片

微小血管进入,表面欠平,轮廓与瘤肺边界清。

图片

病灶B密度稍不均,有血管进入与穿行。

图片

靶重建后血管进入明显,整体轮廓清。

图片

进入病灶的血管有异常增粗,病灶边缘显毛糙。

图片

内部似乎有小空泡征,灶内密度稍显杂乱,边缘有毛刺。

图片

血管贴边且有异常增粗,边缘可见细毛刺。

临床考虑:

1、诊断问题:

右上叶与右下叶的两处病灶均是磨玻璃密度,有血管进入与穿行,整体轮廓与瘤肺边界清,且随访持续存在,是都要考虑肿瘤范畴的。但从密度来看,似乎风险仍不算高。病灶A仍纯且密度低,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可能性较大;病灶B虽磨玻璃成分密度显得更低,但因穿行血管有增粗以及灶内密度稍显杂乱些,故要考虑微浸润性腺癌或原位癌。感觉风险要比病灶A稍大。

2、手术与否:

从密度与随访进展并不显著来讲,再随访仍是可行的。但个人稍倾向于可以考虑微创手术。主要的考虑是:右下病灶B位置靠肺门部较近,目前仍距支气管壁有约1厘米的距离,如果贴着支气管壁适当游离后,有可能仍可以楔形切除,不必行肺段切除。而若随访到病灶增大,若是往支气管那侧生长,怕再楔形切除距离不够,而不得不切肺段,那是不划算的。而且由于进入的血管有异常增粗,再随访估计能熬的时间也不会太长。若病灶B考虑切除,则病灶A由于位置也较为边上,定位后局部顺带切了是可行的。如果不想开刀,6-9个月最好仍得复查随访。

最后结果:

结友与家人商量后决定接受手术,遂办理入院手术,由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叶建明团队为其进行了手术。按术前规划,确实得以下叶楔形切除,加上叶局部楔形切除,只切除少许肺组织。标本如下:

图片

上叶病灶A切面略灰白,质稍硬。术中快速切片报的是考虑原位癌,最大径0.3厘米。

图片

下叶病灶B切面灰白,质硬,轮廓清楚。术中报的是腺癌,贴壁生长为主。

图片

常规病理出来调了个个,上叶的是微浸润性腺癌,下叶的是原位癌。

感悟:

今天分享的这个病例,若继续随访当然也是可行的,但基于上面分析的考虑,能以两个很小的楔形切除解决问题,且术后证实一为原位癌,一为微浸润性腺癌,仍是值得的,也说明决策是合理与正确的。当然从术后病理结果反推,也说明仅凭影像来定病理是困难的,甚至术中快速的结果也会被常规病理结果所反转。这更说明我们此前一直强调的:淡化病理类型,而以风险主低来判断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这是非常正确的观念。总体上我们要把握:影像上是磨玻璃密度但存在风险增加的因素(血管进入并异常增粗、边缘毛刺或胸膜牵拉、支气管通气等影响邻近结构、范围随访中明显增大),且位置是在能够楔形切除的地方时,决策可以相对积极。因为这是以小的代价换取病理确诊以及解除风险,而不必论术后病理到底是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抑或微浸润性腺癌,甚至浸润性腺癌贴壁型也是没有关系的。

Tags: 病例分享:密度还挺低的磨玻璃结节,为何我又建议其倾向手术?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