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Cell Reports 西苑医院刘玥课题组发表训练免疫在心肌梗死中的机制与转化潜力的综述文章

来源 2025-11-10 12:09:09 医疗资讯

心肌梗死(MI)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措施显著改善了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但炎症反应在心肌损伤与修复过程中的双重作用仍面临挑战。适度炎症有助于心肌修复,但早期过度炎症和后期残留炎症都会促进不良心脏重构,影响患者预后。多个临床试验证实,抗炎治疗可降低心肌梗死后再发心血管事件风险,但现有抗炎策略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深入理解MI相关免疫炎症机制,成为开发创新治疗策略的迫切需求。近年来,随着对免疫炎症机制研究的深入,训练免疫(Trained Immunity)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2025年11月4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西苑医院苏州医院心血管病中心刘玥课题组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ell Reports上发表题为“Trained immunity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from mechanisms to translational potential”的综述文章,首次系统阐述了训练免疫在MI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提出训练免疫是连接心肌梗死早期过度炎症与慢性残余炎症的关键病理环节,其代谢重编程与表观遗传调控通路为心肌梗死精准抗炎治疗提供了全新靶点,有望突破当前临床治疗瓶颈,为开发精准抗炎治疗方案提供了新思路。 

文章围绕三个核心科学问题展开,直击MI炎症调控的前沿瓶颈:一是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如何通过训练免疫“预激活”先天免疫系统,为MI早期过度炎症埋下隐患;二是MI本身如何诱导训练免疫表型,驱动慢性残余炎症,进而加剧心脏重构与不良预后;三是训练免疫的分子调控网络(代谢重编程、表观遗传修饰)能否转化为可临床应用的干预策略。

文章的亮点与创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跨阶段机制整合,破解心肌梗死炎症调控难题

首次系统阐明训练免疫贯穿MI全程的病理作用:心肌梗死前,心血管危险因素通过训练免疫使先天免疫细胞(如单核细胞)及其前体(髓系祖细胞)处于“预激活”状态;MI发生后,坏死心肌释放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作为“二次刺激”,诱导训练免疫介导的过度炎症;心肌梗死后期,骨髓造血系统的训练免疫维持残余炎症,形成“预激活-放大-持续”的炎症链条,颠覆了对心肌梗死炎症孤立阶段的传统认知。 

2. 揭示MI中训练免疫的核心调控网络

文章凝练了MI中训练免疫的三大关键机制:一是表观遗传重编程,包括H3K4me3、H3K27la等组蛋白修饰及长链非编码RNA (如UMLILO)介导的基因调控,其中组蛋白乳酸化(H3K27la/H3K18la)作为新标志物,成为代谢与表观遗传交联的关键节点;二是代谢重编程,有氧糖酵解(Akt-mTOR-HIF-1α通路)、乳酸代谢、谷氨酰胺分解等为训练免疫提供能量与底物;三是DAMPs的触发作用,ox-LDL、血红素、波形蛋白等内源性物质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s)激活训练免疫,与外源性刺激具有类似分子机制。 

3. 突出中枢训练免疫的重要性

系统总结了骨髓造血干细胞层面的“中枢训练免疫”在MI后长期残余炎症中的重要作用。文章指出,心肌梗死可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及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传导等途径诱导骨髓造血干细胞的训练免疫表型,导致其向促炎髓系细胞分化偏倚,这一机制为解释MI后残余炎症的长期性提供了全新视角,也为靶向骨髓的干预策略奠定基础。

4. 转化潜力的前沿探索

文章提出了针对训练免疫的两类核心干预方向:代谢通路抑制剂(如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二甲双胍、他汀类)与表观遗传调控剂(如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天然产物葛根素、大黄素),特别强调纳米载体靶向骨髓细胞、关键时间窗口短期干预等精准策略,可减少对正常免疫功能的干扰,解决传统广谱抗炎药的副作用问题。

文章解释了为何部分患者心肌梗死后炎症反应更剧烈、预后更差,其本质是训练免疫“预激活”状态的个体差异,为临床筛选高炎症负荷人群提供理论依据;突破传统抗炎治疗局限:当前CANTOS、COLCOT等临床研究虽证实抗炎获益,但存在感染风险、获益人群不明确等问题,而训练免疫靶向干预有望实现“精准抗炎”,避免广谱抑制带来的免疫缺陷;拓展心血管疾病免疫治疗边界:将训练免疫从感染、自身免疫病领域延伸至心肌梗死,为理解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长期免疫危害提供了新框架,积极推动了“代谢-免疫-心血管”交叉领域的发展。

文章最后指出未来研究需聚焦的三大方向:一是深化临床研究,明确心肌梗死患者训练免疫的表观遗传与代谢特征,弥补当前以小鼠模型为主的研究局限;二是开发更精准的干预策略,如骨髓靶向纳米药物、基于训练免疫表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三是寻找MI中训练免疫相关生物标志物(如特定组蛋白修饰、代谢物),实现MI炎症风险的早期预测与干预效果评估。此外,天然产物的训练免疫调控作用、多心血管危险因素共存下的训练免疫交互作用,也有望成为后续研究热点。

该文通过系统整合训练免疫在MI中的机制与转化证据,MI抗炎治疗提供了全新的科学视角与实践路径,标志着心血管疾病治疗从“控制危险因素”向“调控免疫记忆”的精准化方向迈进

原文链接:

DOI: 10.1016/j.celrep.2025.116518

Tags: Cell Reports 西苑医院刘玥课题组发表训练免疫在心肌梗死中的机制与转化潜力的综述文章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