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专访熊少伟教授:袖状胃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的诊治关键点 | COC 2025

来源 2025-08-29 12:13:45 医疗资讯

袖状胃切除术作为目前全球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减重代谢手术之一,因其操作相对简便、无需肠道重建、保留消化道生理连续性等优势,被广泛用于治疗病态性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然而,术后胃食管反流病是其较为常见且备受关注的并发症之一,术后一旦出现持续或加重的反流症状,应及时进行规范诊治。

近期,第四届中国肥胖大会(COC 2025)在北京圆满举行。大会期间,梅斯医学有幸邀请到来自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的熊少伟教授,就袖状胃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的诊疗策略进行了深入分享。

梅斯医学:袖状胃术后发生胃食管反流的机制与普通人群的胃食管反流有何差异,这种差异对临床诊治策略的制定有哪些具体影响?

熊少伟教授:袖状胃切除术后患者发生胃食管反流的机制与普通人群存在显著差异。在普通人群中,胃食管反流多与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松弛或贲门松弛等解剖结构异常密切相关。而袖状胃术后肥胖患者,除可能合并上述常见因素外,还涉及多种手术相关机制:首先,术后胃腔容积显著缩小,导致胃内压力升高,易促使胃内容物反流;其次,手术过程中若对胃底解剖操作过度,可能损伤His角结构或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削弱抗反流屏障;此外,术后并发症如胃狭窄、胃扭转等亦可进一步增加反流风险。因此,袖状胃术后患者的胃食管反流是多种解剖与功能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病机制较普通人群更为复杂。

因此,在为减重代谢手术患者实施袖状胃切除术时,必须遵循更加规范和标准化的操作原则:胃底游离应适度,避免过度剥离;尤其需注意保护His角的解剖结构和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完整性;同时应精细操作,预防术后胃狭窄、胃扭转等并发症的发生。上述措施对于维护胃食管连接部的抗反流屏障功能至关重要,有助于显著降低术后胃食管反流的风险,切实保障患者长期的手术安全与生活质量。

梅斯医学:对于袖状胃术后出现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临床上通常采用哪些诊断方法进行确诊?

熊少伟教授:对于袖状胃切除术后出现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其诊断思路与普通人群基本一致。当患者出现典型症状(如反酸、烧心),或伴有食管外表现(如慢性咳嗽、咽喉炎)及不典型症状(如胸骨后疼痛)时,临床应考虑胃食管反流的可能,并进行系统评估。主要诊断手段包括:胃镜检查以评估食管黏膜损伤、是否存在吻合口异常或解剖结构改变;24小时食管pH监测(或联合阻抗-pH监测)以客观评估反流的频率与性质;以及质子泵抑制剂试验性治疗,通过症状缓解情况辅助诊断。上述方法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术后反流的诊断准确性,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梅斯医学:在袖状胃手术前和手术过程中,医生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风险,术后患者又该如何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辅助改善反流症状?

熊少伟教授:为有效预防袖状胃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需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各环节采取系统化管理策略。

术前评估应全面细致:对拟行减重手术的肥胖患者,应常规进行胃镜检查,明确贲门松弛程度及是否存在食管裂孔疝;结合CT等影像学检查,评估食管裂孔及其周围解剖结构是否存在松弛或异常。对于术前已有反酸、烧心等症状者,建议进一步行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测酸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病理性酸反流,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术中操作应规范精准:手术过程中应适度游离胃底,避免过度剥离,以保护His角的正常解剖结构及其抗反流功能;操作中需谨慎避免损伤食管下括约肌。在构建袖状胃时,应确保管状胃的走行自然、无扭曲,避免形成胃狭窄或胃扭转。对于术前存在反流症状的患者,术中应常规探查食管裂孔:如发现裂孔松弛,应同期行裂孔修补术;若合并食管裂孔疝,则必须同时完成疝修补,以降低术后反流风险。

术后管理注重生活方式干预:患者术后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辅助预防或缓解反流症状,包括:饮食上坚持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睡前2–3小时内不进食,防止卧位反流;同时应限制摄入高糖食物及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以减少胃酸分泌和反流刺激。

总之,通过上述多维度、全流程的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袖状胃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提升手术安全性和患者长期生活质量。

Tags: 专访熊少伟教授:袖状胃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的诊治关键点 | COC 2025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