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JAMA Cardiology:老年多血管心肌梗死患者行完全血运重建,长期获益持续,心衰住院率降 27%

来源 2025-09-01 12:10:10 医疗资讯

心肌梗死(MI)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致死原因,尤其在老年患者中发病率显著提升。多血管病变的存在增大了复发风险及死亡率。以往研究显示,完全血运重建能在1年内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复发心肌梗死,但长期疗效及安全性仍存争议。特别是在老年群体中,因伴随多种合并症,评估治疗获益的持续性尤为重要。

FIRE试验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优势试验,于2019年7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在3个国家的34个中心开展。研究纳入年龄≥75岁、确诊为ST段抬高或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并在成功介入治疗病灶血管后存在多血管病变(非病灶血管直径≥2.5 mm,狭窄程度为50%–99%)的患者,主要排除左主干病变及病灶血管不明确者。患者在成功处理病灶血管后的48小时内,通过网络系统被随机分配至生理学指导的完全血运重建组或仅治疗病灶血管组。生理学评估采用血流储备分数(FFR)、非高反应性指标及定量血流比(QFR)等技术,非病灶血管可在首次介入术中或住院期间分期处理。两组均推荐使用雷帕霉素洗脱可降解聚合物超薄支架,并根据指南接受最佳药物治疗,包括至少一年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除非出血风险较高)。

随访安排在术后1个月、12个月及此后每年一次,直至5年结束。主要终点为患者导向的复合终点,包括死亡、心肌梗死、中风及缺血驱动的冠脉再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包括心血管死亡或心肌梗死的复合终点以及心力衰竭住院率。所有终点事件均由独立的、采用盲法评估的临床事件委员会判定。统计分析遵循意向性治疗原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危险比(HR)及其95%置信区间(CI),并调整竞争风险因素。由于缺失数据极少,未进行缺失值插补,同时进行了1年后的标志点分析,以评估治疗效果的长期持续性。

结果显示,共纳入1445名患者,年龄中位数80岁,男性占63.5%。3年随访中,生理学指导完全血运重建组主要终点发生率为22.9%,显著低于仅病灶治疗组的29.8%(HR 0.72, 95%CI 0.58-0.88, P=0.002)。心血管死亡或心肌梗死的关键次要终点在完全血运重建组发生率为12.8%,显著低于病灶组的18.2%(HR 0.66, 95%CI 0.50-0.88, P=0.004)。心力衰竭住院率也在完全血运重建组显著降低(14.3% vs 19.7%,HR 0.73,P=0.03)。

图:主要结局的累积发生率

图:关键次要结局的累积发生率

总死亡率及心血管死亡率均在完全血运重建组显著减少。两组间心肌梗死及卒中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标志点分析显示,首年内所有主要及次要事件均显著减少,且三年内该益处持续存在。心肌梗死发生率在1年至3年间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而心力衰竭住院的降低趋势持续且扩大。

图:以1年为标志节点的主要结局、关键次要结局、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住院的分析

综上,本研究证实,在老年多血管MI患者中,生理学指导的完全血运重建不仅在短期内减少死亡和心肌梗死风险,其益处在三年内持续存在。该疗法对心力衰竭住院的降低尤为显著,提示长期心脏功能保护作用。机制可能包括初始阶段防止非病灶血管新发梗死,减少炎症反应及病变进展。长期心力衰竭风险的降低则可能与心肌保护和血流改善有关,相关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与既往COMPLETE等大型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但FULL REVASC试验未显示长期优势,表明患者特征及随访时长对疗效评估影响显著。FIRE试验聚焦老年高危患者,结果提示该群体可从完全血运重建中获得持续生存获益。

原始出处

Physiology-Guided 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 in Older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ree-Year Outcomes 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JAMA Cardiology.2025

Tags: JAMA Cardiology:老年多血管心肌梗死患者行完全血运重建,长期获益持续,心衰住院率降 27%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