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纳米塑料暴露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渗漏机制探究

来源 2025-09-08 12:12:29 医疗资讯

研究亮点

本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负电荷纳米塑料(如羧基化聚苯乙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通过破坏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VE-钙粘蛋白连接,诱导内皮细胞渗漏的现象,且该过程与细胞毒性指标如活性氧(ROS)生成、自噬和凋亡无关。这一发现为理解纳米塑料对血管屏障功能的潜在影响和生物学行为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也提示纳米塑料可能影响机体的血管通透性,具有重要的环境和健康意义。

背景介绍

塑料的工业生产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塑料废弃物在环境中的持续积累,尤其是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泛滥,已成为环境可持续性、气候变化及公共健康的严峻挑战。纳米塑料是塑料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降解产生的微小颗粒,广泛存在于空气、水体和土壤中,可以通过吸入、摄入及皮肤接触进入动物和人体组织,威胁健康。已有研究指出纳米塑料可损害动物的生长、代谢和免疫功能,但其作用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 血管内皮细胞通过细胞间连接蛋白如VE-钙粘蛋白维持血管屏障的完整性。近期发现部分纳米级无机颗粒(如纳米金、二氧化钛)能干扰VE-钙粘蛋白的同源结合,引起血管内皮暂时性渗漏(NanoEL),促进纳米材料穿越血脑屏障等生物屏障。本研究创新性地将此现象扩展到负电荷的纳米塑料,探讨其诱导血管渗漏的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方法学

本研究综合应用了多种技术手段: 1. 纳米塑料的物理化学表征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动态光散射(DLS)、Zeta电位测量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确定纳米塑料的粒径分布、形态及表面化学特性。 2. 利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体外培养模型,通过CCK-8细胞活力检测、活性氧(ROS)测量、凋亡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分析,评估纳米塑料的细胞毒性。 3. 采用免疫荧光染色、透射实验(transwell assay)及VE-钙粘蛋白蛋白质pull-down实验,研究纳米塑料诱导内皮细胞连接破坏及通透性变化。 4. 基于全原子离散分子动力学(DMD)及受力DMD模拟,揭示纳米塑料与VE-钙粘蛋白二聚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导致二聚体稳定性降低的分子机制。 5. 在兔、猪血管组织的离体实验及小鼠体内注射模型中,验证纳米塑料导致血管内皮渗漏的生理相关性。

主要结果

纳米塑料特性及细胞毒性

研究中使用的纳米塑料包括羧基化聚苯乙烯(PS)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以及氨基化聚苯乙烯(NH2-PS)。TEM显示PS纳米颗粒平均粒径约21 nm,DLS测得水中粒径约62 nm,细胞培养基中约72 nm,表面呈现负电荷。XPS确认纳米塑料表面含羧基。细胞活力检测显示低浓度(0.05~0.25 mg/mL)纳米塑料暴露短期内对细胞无明显毒性,但高浓度(0.5 mg/mL)长时间暴露可引起细胞形态改变和凋亡迹象。ROS生成随浓度和时间增加而上升,但抗氧化剂干预未能阻止内皮渗漏。

纳米塑料诱导内皮细胞渗漏

透射实验结果表明,PS纳米塑料在0.5 mg/mL浓度下,短短1小时即可显著增加HUVECs单层的通透性,且内皮细胞间出现明显裂隙。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纳米塑料处理组VE-钙粘蛋白连接结构被破坏,内皮细胞骨架重组。蛋白质pull-down实验证实PS纳米塑料能直接结合VE-钙粘蛋白二聚体,且仅在细胞完整状态下发生结合,暗示破坏细胞间连接的机制。

影响作用机制

药理学抑制实验揭示,抑制VE-钙粘蛋白磷酸化的Src激酶抑制剂PP1及肌球蛋白轻链激酶ROCK抑制剂Y-27632能有效减少纳米塑料诱导的渗漏反应。纳米塑料诱导VE-钙粘蛋白的关键酪氨酸残基(Y658、Y731)磷酸化增加,促进连接破坏。内吞作用抑制剂及抗氧化剂对渗漏无明显影响,提示该过程独立于ROS及细胞内吞。

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破坏机制

基于全原子离散分子动力学模拟,负电荷羧基化PS和PMMA纳米塑料优先结合VE-钙粘蛋白EC1二聚体富含正电荷的转折区,增强电静力相互作用。受力模拟显示纳米塑料结合显著降低二聚体稳定性,加速连接断裂,导致内皮细胞连接松散。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高度吻合,揭示纳米塑料通过物理-化学途径诱导内皮连接蛋白结构变化。

动物模型验证

离体动物血管模型中,PS纳米塑料处理显著增加兔、猪血管内皮通透性,促进Evans蓝染料渗漏。小鼠体内注射纳米塑料后,脑、肝、脾、肺等器官血管通透性明显提升,皮下血管渗漏现象亦被确认,进一步证明纳米塑料诱导内皮渗漏的生理相关性。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地揭示了负电荷纳米塑料通过直接结合VE-钙粘蛋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连接破坏和渗漏的分子机制,且该过程独立于细胞ROS产生及死亡途径。纳米塑料诱导的内皮渗漏可能促进其穿过血管屏障,影响体内分布与生物效应,提示纳米塑料对人体健康及环境安全的潜在威胁。该发现为纳米塑料的生物学行为研究及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并对开发安全环保的塑料材料提出新挑战。

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聚焦于负电荷纳米塑料的内皮渗漏作用,但纳米塑料的化学多样性和环境复杂性尚未全面覆盖,正电荷及中性纳米塑料的作用及其长期生物影响仍需进一步探讨。分子动力学模拟因计算资源限制,纳米塑料尺寸与真实环境中存在差异,未来需结合多尺度模拟和体内长期暴露研究深化理解。此外,纳米塑料与免疫系统、代谢系统等多层面交互机理值得深入研究。

专家评论

该研究填补了纳米塑料诱导血管内皮屏障损伤机制的知识空白,利用多层次实验和计算方法系统论证了纳米塑料对血管通透性的影响。研究结果为纳米塑料在生物体系内的迁移与毒理学效应提供了新见解,具有广泛应用潜力,包括纳米医药和环境科学领域。未来应加强对环境中复杂纳米塑料混合物的研究,关注其综合效应及健康风险评估。 本文相关学术信息由梅斯医学提供,基于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学术机器人完成翻译后邀请临床医师进行再次校对。如有内容上的不准确请留言给我们。

Tags: 纳米塑料暴露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渗漏机制探究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