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专访潘雄飞研究员:肥胖新定义如何重塑临床干预与公共卫生认知? | COC 2025

来源 2025-08-30 12:18:14 医疗资讯

近年来,随着肥胖相关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肥胖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最新报告提出了“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的新概念,重新定义了肥胖。肥胖问题不仅是医学领域的挑战,更是公共卫生和社会层面的重要议题。

近日,2025年第四届中国肥胖大会(COC)在北京隆重召开,在会上,梅斯医学与来自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潘雄飞研究员展开对话,结合临床经验,深入解析新定义下的肥胖管理问题,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梅斯医学:随着我们对肥胖的理解不断深化,肥胖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肥胖新定义相较于传统定义,在核心判定标准或内涵上有哪些关键变化?

潘雄飞教授:2025年《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杂志提出了一项关于肥胖的全新分类框架,对临床肥胖及临床前肥胖进行了重新定义,标志着肥胖诊断理念的重要转变。该框架与传统标准相比具有两大关键创新。首先,新定义弱化了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单一主导地位,强调应结合多种人体测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估。除BMI外,推荐纳入腰围、腰臀比和腰高比等反映体脂分布的指标,甚至在特定情况下可用这些指标替代BMI,以更准确地识别代谢风险。其次,新框架不仅关注体脂过量本身,更突出评估由此引发的组织器官功能障碍或对日常活动与生活质量的影响。这一转变使肥胖的定义从单纯的形态学标准,转向以健康影响为核心的临床导向,区别于以往仅以脂肪总量为判断依据的传统模式。

梅斯医学:新的定义如何影响我们对肥胖作为公共健康问题的认识?它是否改变了肥胖干预的重点?

潘雄飞教授:近几十年来,肥胖的干预重点正经历深刻转变。过去的研究多聚焦于肥胖本身的脂肪过量及其分布异常;近年来,尽管学界已逐步关注肥胖相关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紊乱等)的影响,但在临床实践中,肥胖仍常被视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其他疾病的附属问题。例如,在内分泌科或心内科治疗中,肥胖往往仅作为次要干预目标,缺乏系统性、独立的疾病管理。

这一局面正随着肥胖新定义的提出而改变。新分类将肥胖明确划分为“临床前肥胖”和“临床肥胖”,强调异常脂肪积累与组织器官功能障碍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一理念的更新,标志着肥胖应被重新认识为一种独立的慢性疾病,而非单纯的体重或体脂问题。

相应地,干预策略也实现了根本性转变:从过去以“减脂”为核心的单一目标,转向“脂肪异常 + 功能损害”的综合管理。一方面,重视对“临床前肥胖”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旨在预防器官功能损伤的发生;另一方面,针对已出现功能障碍的“临床肥胖”,倡导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模式。这一转变,实质上是从“治脂肪”迈向“治疾病”的范式升级,为肥胖的精准防控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梅斯医学:体重管理的长期依从性一直是临床挑战,如何提升早期体重干预的依从性和持续性?

潘雄飞教授:体重反弹与长期管理是肥胖防治中的核心临床挑战。新型肥胖分型框架将肥胖划分为“临床前肥胖”与“临床肥胖”两个阶段:前者以体脂含量异常及其分布紊乱为核心特征,尚无明显器官功能损害;后者则在此基础上出现组织器官功能障碍或日常活动能力受限。

基于这一分型,干预策略可更具针对性。例如,临床前肥胖侧重早期生活方式干预与代谢风险防控,而临床肥胖则需结合药物治疗与多学科综合管理。这种个体化、阶段化的干预模式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长期参与度。

但需要强调的是,肥胖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一样,属于慢性进行性疾病,其管理应贯穿全生命周期。必须摒弃“减重即治愈”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体重反弹的长期风险。未来的重点在于通过持续的临床研究与实践探索,优化药物治疗方案,强化行为支持体系,推动患者在饮食、运动及用药等方面的长期坚持,从而实现体重的稳定控制与整体健康改善。

Tags: 专访潘雄飞研究员:肥胖新定义如何重塑临床干预与公共卫生认知? | COC 2025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