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减重手术后,患者因手术创伤、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高凝状态及术后早期活动减少等多种因素,处于静脉血栓形成的高风险状态,门静脉血栓栓塞(PVT)是其中一种潜在但严重的并发症。若未能及时识别与干预,PVT可能进一步发展为门静脉高压、继发性肝功能损害,甚至导致肠系膜缺血或肠坏死等危及生命的后果。因此,临床应高度重视PVT的早期预警、及时诊断与规范化管理,切实落实围术期风险评估与个体化防治策略,以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患者手术安全与长期预后。
近日,2025年第四届中国肥胖大会(COC)在北京隆重召开,梅斯医学直击现场,有幸邀请到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李震教授就减重手术后PVT的早期预警、精准诊断与规范化处理进行深入分享与解读。李震教授结合临床实践与最新研究进展,为围术期血栓防治提供了权威指导,助力提升减重手术的安全性与长期疗效。
梅斯医学:在减重手术后患者中,哪些人群属于PVT的高风险人群?临床上在术前和术后应如何进行风险分层与个体化预防?
李震教授:对于拟接受减重手术的患者,术前应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与血栓风险筛查。以下因素与术后PVT发生风险显著相关,属于PVT高危人群: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术中气腹压力高于14 mmHg;高龄患者;体重指数(BMI)≥40 kg/m²;存在先天性凝血功能异常,如蛋白C或蛋白S缺乏,此类患者易呈现血液高凝状态;手术方式复杂,术中对门静脉系统造成较大扰动者,术后PVT风险亦随之升高。
在血栓预防方面,建议住院期间,所有减重手术患者应常规接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进行药物性抗凝,以预防围术期血栓形成。出院后,针对PVT高风险患者,应延续抗凝治疗,推荐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疗程一般为3至6个月。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密切关注出血征象,平衡抗凝与出血风险。非药物预防措施同样重要。术后应加强饮食管理,强调充分饮水。若患者因术后呕吐或摄入不足导致脱水,易引发血液浓缩,进而增加血栓形成风险。此外,鼓励患者早期并持续进行体力活动,规律运动不仅有助于改善代谢状态,还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整体康复。
因此,对于接受减重手术的患者,血栓预防应作为一项系统性、持续性的策略,贯穿围术期管理、术后康复阶段,并延续至整个减重过程,以实现全方位的血栓防控,保障患者长期安全。
梅斯医学:PVT在减重手术后早期的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您认为目前临床中有哪些有效的预警指标或影像学策略,可以帮助实现早期、准确的诊断?
李震教授:术后PVT多发生于术后12–14天,即约2周左右,其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主要表现为腹痛等非特异性腹部症状,伴或不伴血常规中白细胞升高。这些表现与多种常见术后并发症无特异性区别,如胃漏、腹腔感染、胃肠功能紊乱等,上述病症均可能导致腹痛及白细胞升高。若患者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如黑便、血便),亦应高度警惕PVT的可能。尽管出血与血栓看似矛盾,但二者均可源于同一病理基础——即机体出凝血平衡失调。在术后复杂的生理应激状态下,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动态失衡,可能在促凝倾向主导下形成血栓,同时因继发性纤溶亢进或局部缺血性黏膜损伤而并发出血。此外,若腹痛呈持续性,并向肩背部放射,需特别警惕血栓累及肠系膜上静脉根部。该部位血栓可刺激腹膜后神经或影响膈肌,引发牵涉性肩背部疼痛,是病情较重的警示信号。
D-二聚体是PVT的重要预警指标,术后若出现其水平显著升高,应高度警惕血栓形成可能,需及时启动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影像学评估是确诊PVT的关键,首选超声(B超)作为初步筛查手段,可观察门静脉及其属支是否存在血管扩张、血流异常或血栓形成;但对于极重度肥胖患者,因腹壁脂肪过厚导致声波穿透受限,B超图像清晰度下降,诊断效能显著降低。当B超结果不明确或临床疑诊仍高时,应进一步行CT检查,CT平扫可初步评估,而增强CT是目前诊断PVT的金标准,不仅能清晰显示血栓的存在,还可准确判断其范围及累及血管的程度。磁共振成像(MRI)亦可用于诊断,尤其适用于合并肿瘤性病变(如胆管癌)需鉴别诊断的患者,但因检查时间长、成本较高,且对术后常规监测实用性有限,故不作为减重术后PVT的首选方法。对于诊断与治疗需同步进行的复杂病例,介入血管造影具有重要价值,既可精准明确血栓位置与血流动力学改变,又能同期实施取栓、溶栓或支架植入等介入治疗,实现“诊-治一体化”。
梅斯医学:针对确诊的术后PVT患者,在抗凝治疗、介入/手术干预以及多学科管理方面,当前有哪些循证推荐与实践经验?在治疗过程中如何平衡出血风险与血栓控制?
李震教授:减重手术后PVT的预防与管理已有明确的循证医学依据支持。《中国减重与代谢外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021版)》提出了一套系统、可操作的风险评估体系,可根据患者的肥胖程度(如BMI水平)、手术时长、术式复杂程度以及个人病史(如既往血栓史、凝血异常等)进行综合评分,实现个体化风险分层,并据此制定围术期及出院后的分级预防与治疗策略。
在抗凝方案方面,围术期首选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进行预防或治疗,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的优势;出院后对于中高危患者,可过渡至口服新型抗凝药如利伐沙班,继续完成后续抗凝疗程。对于高风险患者,术后应常规实施规范化的抗凝治疗,以显著降低门静脉血栓及系统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
在治疗过程中,需高度重视出血与血栓的平衡管理。一方面,应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评估抗凝效果并预警出血风险;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患者的全程管理与健康教育,指导其密切观察是否出现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异常征象。一旦发现出血表现,应及时与减重专科医生联系,评估并调整抗凝方案,确保在有效防控血栓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出血并发症,实现安全、个体化、全程化的血栓管理。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